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是全球范围内导致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其病理基础为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是指动脉壁内膜下积累的脂质、炎性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形成脂质斑块,导致血管壁硬化、狭窄,最终引发血管功能异常和组织缺血。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是一个复杂且漫长的过程,涉及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血管内皮是覆盖在血管内壁的一层薄薄的细胞层,它不仅是血液与血管壁之间的物理屏障,还具有调节血管张力、抗凝血、抗炎和维持血管通透性等多种生理功能。血管内皮损伤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始动因素,其损伤机制包括机械性损伤、氧化应激、炎症反应等。内皮损伤后,内皮细胞会释放多种炎症因子,吸引血液中的单核细胞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进入内膜,形成泡沫细胞,进而发展为脂质斑块。
血管内皮损伤与修复是一个动态平衡过程。正常情况下,内皮细胞具有自我修复能力,通过增殖和迁移覆盖损伤部位,维持内皮完整性。然而,在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内皮损伤往往超过修复能力,导致内皮功能异常,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因此,保护血管内皮、促进内皮修复是预防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关键。
血管内皮损伤的预防和修复措施包括:
改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制饮酒、健康饮食、适量运动等。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降低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延缓病变进展。研究表明,戒烟可以显著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限制饮酒有助于控制血压和血脂水平,健康饮食可以减少LDL-C的摄入,适量运动可以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降低LDL-C水平,从而减少脂质斑块的形成。
控制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这些疾病会加剧血管内皮损伤,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积极治疗和控制这些疾病,可以减少血管损伤,降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例如,高血压患者应定期监测血压,按时服用降压药物;糖尿病患者应严格控制血糖,遵循医嘱用药;高脂血症患者应调整饮食结构,必要时使用降脂药物。
使用药物干预,如他汀类药物降低LDL-C水平,抗血小板药物预防血栓形成等。他汀类药物可以降低血液中的LDL-C水平,减少脂质斑块的形成;抗血小板药物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此外,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等药物也可以改善内皮功能,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
内皮功能评估,通过无创检查评估内皮功能,指导个体化治疗。内皮功能评估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血管健康状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常用的无创检查方法包括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FMD)检测和动脉弹性评估等。
抗氧化治疗,通过补充抗氧化剂,减轻氧化应激对血管内皮的损伤。抗氧化剂如维生素C、维生素E、β-胡萝卜素等可以清除体内的自由基,减少氧化应激,保护血管内皮。
炎症控制,通过抗炎药物或生活方式干预,减轻炎症反应对血管内皮的损伤。例如,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可以抑制炎症因子的产生,减轻炎症反应;健康饮食和适量运动也有助于控制炎症水平。
总之,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关键在于保护血管内皮、促进内皮修复。通过科学管理,我们完全可能让血管保持年轻活力,降低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记住:对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最佳时机,永远是现在。让我们从现在做起,积极行动,维护血管健康,享受健康生活。
李征
大连市金州区第一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