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SCVD)是全球范围内导致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其核心病理特征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这一病变过程严重影响心脏肌肉的氧气和营养供应,从而引发心绞痛、心肌梗死等严重临床症状,对个体健康构成巨大威胁。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复杂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动脉壁内脂质、炎症细胞、平滑肌细胞和细胞外基质的累积是其特征。这一累积过程始于动脉壁内膜的脂质条纹,即动脉粥样硬化的初始阶段。随着时间的推移,脂质条纹发展成纤维斑块,最终可能演变成复杂的病变,如斑块表面的溃疡、血栓形成等,导致血管狭窄或闭塞。
心绞痛是由于心肌暂时性缺血引起的胸痛症状,常在体力活动、情绪激动或餐后出现,休息或使用硝酸甘油后可缓解。心绞痛的发生机制是冠状动脉狭窄导致心肌供血不足,心肌细胞因缺氧而产生疼痛信号。这种疼痛是身体的警告,提示心肌供血不足,需要及时处理。
心肌梗死则是由于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导致心肌持续性缺血,心肌细胞发生坏死。心肌梗死的临床表现为持续性胸痛,伴有大汗、恶心、气促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甚至猝死。心肌梗死是一种紧急情况,需要立即医疗干预。
预防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关键在于控制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等。这些因素均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增加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的风险。生活方式的改变,如戒烟、健康饮食、适量运动,以及药物治疗,如抗血小板药物、降脂药、降压药等,都能有效减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降低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的发生风险。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预防还包括定期体检,以早期发现和治疗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等潜在危险因素。此外,对于已经诊断为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定期的心脏检查和监测也是必要的,以评估病情的进展和治疗效果。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遗传因素、年龄、性别、种族等不可控因素会增加患病风险。可控因素包括不良的生活习惯,如吸烟、不健康饮食、缺乏运动等。此外,代谢综合征,如腹型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也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如冠状动脉造影、CT冠状动脉成像、超声心动图等。这些检查可以评估冠状动脉狭窄的程度和病变范围,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依据。此外,实验室检查,如血脂、血糖、肌钙蛋白等,也是诊断和评估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手段。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和危险因素。对于轻度狭窄的患者,主要通过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来控制病情。对于重度狭窄或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则需要进行介入治疗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无论哪种治疗方法,控制危险因素和改善生活方式都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基础。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预后与多种因素相关。及时有效的治疗可以显著改善预后,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然而,如果治疗不及时或不规范,患者可能面临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对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早期诊断、规范治疗和长期管理至关重要。
总之,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了解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机制,对于预防和治疗心绞痛、心肌梗死等临床症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积极控制危险因素和改善生活方式,可以有效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公众应提高对这一疾病的认识,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以减少其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吴彦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