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 MM)是一种起源于浆细胞的恶性肿瘤,其特征为骨髓中克隆性浆细胞的异常增殖。贫血是MM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本文将综述多发性骨髓瘤贫血的发病机制、临床评估和治疗进展。
发病机制 多发性骨髓瘤贫血的发生机制复杂,主要包括骨髓微环境异常、骨髓造血功能抑制、红细胞生成减少、红细胞寿命缩短等。骨髓中异常增殖的浆细胞可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等,导致骨髓微环境改变,抑制正常造血功能。此外,MM细胞可直接侵犯红细胞前体,影响其成熟和分化。红细胞生成减少的另一个原因是骨髓中异常浆细胞的增殖占据了大量空间,挤压正常造血细胞,导致骨髓造血功能受损。红细胞寿命缩短可能与MM患者体内铁代谢紊乱、红细胞膜损伤等因素有关。
临床评估 评估贫血的严重程度和进展速度对制定治疗方案至关重要。贫血的评估主要包括血常规检查、血红蛋白水平、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压积等指标。血常规检查可以反映骨髓造血功能和红细胞的数量及质量。根据血红蛋白水平,贫血可分为轻度(>90g/L)、中度(60-90g/L)、重度(30-59g/L)和极重度(<30g/L)。此外,还需评估贫血的进展速度,如短期内血红蛋白水平迅速下降,提示贫血可能对化疗等治疗反应较差。贫血的进展速度与原发病活动性密切相关,对于短期内血红蛋白水平迅速下降的患者,需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治疗进展 多发性骨髓瘤贫血的治疗主要包括控制原发病、改善骨髓造血功能和对症治疗三个方面。 (1)控制原发病:化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是控制MM的主要手段。常用的化疗药物包括马法兰、环磷酰胺等,通过抑制DNA合成和破坏癌细胞DNA结构发挥抗肿瘤作用。靶向治疗药物包括蛋白酶体抑制剂(如硼替佐米)和免疫调节剂(如来普唑),通过特异性抑制MM细胞生存和增殖相关信号通路发挥抗肿瘤作用。免疫治疗主要为CD38单克隆抗体(如达雷木单抗),通过靶向结合MM细胞表面的CD38抗原,诱导细胞凋亡和免疫介导的细胞杀伤。对于适合的患者,造血干细胞移植也是重要的治疗手段,可以提高长期生存率。
(2)改善骨髓造血功能:红细胞生成刺激剂(如促红细胞生成素)可刺激骨髓造血,提高红细胞生成。铁剂补充也是改善贫血的重要措施,可通过口服或静脉途径补充。对于铁剂无效或存在禁忌的患者,可考虑使用红细胞生成刺激剂。此外,对于存在叶酸或维生素B12缺乏的患者,补充相应维生素也是改善贫血的重要措施。
(3)对症治疗:对于重度贫血患者,输血治疗是改善症状的有效手段。输血可以迅速提高血红蛋白水平,缓解贫血相关症状。但需注意输血相关并发症,如铁过载、过敏反应、感染等。对于存在铁过载风险的患者,可考虑使用铁螯合剂。对于存在过敏反应风险的患者,可使用洗涤红细胞或缓慢输血。对于存在感染风险的患者,应严格掌握输血指征,尽量选择成分输血,并做好输血前筛查。
综上所述,多发性骨髓瘤贫血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原发病控制、骨髓造血功能改善和对症治疗。随着新药的不断研发和治疗策略的优化,MM贫血患者的预后有望进一步改善。临床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对于年轻、体能状态好的患者,可积极采用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手段控制原发病;对于贫血较重、骨髓造血功能较差的患者,可考虑使用红细胞生成刺激剂、铁剂等改善骨髓造血功能;对于重度贫血、症状明显的患者,可考虑输血治疗缓解症状。同时,还应重视贫血相关并发症的防治,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预后。
陈芳
湘潭市中心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