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作为全球范围内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高不下,对人类健康构成了重大威胁。认识并理解胃炎与胃癌之间的关系,对于早期识别和预防胃癌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胃炎是胃黏膜炎症的总称,指的是胃黏膜受到物理、化学、生物性等多种因素刺激后产生的炎症反应。根据病程的长短,胃炎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慢性胃炎如果不得到及时和有效的治疗,可能逐渐发展,最终导致胃癌的发生。持续性胃痛是胃炎可能恶变的重要标志,也可能是胃癌的早期信号。因此,患者在出现持续性胃痛等症状时,需高度警惕,及时就医进行检查,避免延误病情。
胃炎发展为胃癌的机制复杂,涉及多因素、多阶段的相互作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感染是导致胃癌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幽门螺杆菌能够破坏胃黏膜的屏障,引起慢性炎症反应,长期刺激可能导致胃黏膜细胞的恶性转化。此外,不良饮食习惯、吸烟、饮酒、遗传因素等也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在胃炎阶段,胃黏膜细胞因炎症刺激而发生一系列病理改变,包括细胞增殖、凋亡失衡、DNA损伤积累等,最终可能导致细胞恶性转化,形成胃癌。
胃镜检查是诊断胃癌的“金标准”,能够直接观察胃黏膜的形态改变,同时进行活检以明确诊断。对于有持续性胃痛、消化不良等症状的患者,尤其是有胃癌家族史、幽门螺杆菌感染史等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胃镜检查,以实现胃癌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胃镜检查不仅可以发现早期胃癌,还可以评估胃炎的严重程度,指导临床治疗。
除了胃镜检查外,一些实验室检查也有助于胃癌的早期诊断。例如,血清胃蛋白酶原水平、胃泌素17水平等可以反映胃黏膜萎缩的程度,提示胃癌风险。粪便幽门螺杆菌抗原检测可以评估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血清肿瘤标志物如CEA、CA19-9等虽然特异性不高,但可以作为辅助诊断手段。
在治疗方面,对于胃炎患者,应根据病因和病情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对于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胃炎,应进行规范的抗菌治疗,以根除细菌,减轻炎症反应。对于非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胃炎,应针对病因进行相应治疗,如调整饮食习惯、戒烟限酒、使用抑酸药物等。对于胃癌患者,应根据肿瘤分期、患者身体状况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包括手术、化疗、放疗、靶向治疗等。
预防胃癌的发生,除了定期进行胃镜检查外,还应从改善生活习惯入手。戒烟限酒,避免长期大量饮酒和吸烟,可以降低胃癌风险。合理饮食,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少吃高盐、高脂、熏制和腌制食品,有助于保护胃黏膜。积极控制幽门螺杆菌感染,对于预防胃癌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加强体育锻炼,保持健康体重,也有助于降低胃癌风险。
总之,胃癌与胃炎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持续性胃痛可能是疾病进展的信号。患者应及时就医,进行胃镜检查,以明确诊断,避免延误病情。同时,改善生活习惯,戒烟限酒,合理饮食,积极控制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危险因素,对于预防胃癌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早期识别、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我们可以降低胃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预后。
刘颖
赣州市第五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