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简称ASCVD)是全球范围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每年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人数高达1800万,其中ASCVD占比超过80%。ASCVD起始于血管早期病变,发展至心肌梗死、脑卒中等严重事件,其危害不言而喻。本文将深入探讨ASCVD的发病机制、危险因素及康复治疗策略,为预防和控制ASCVD提供科学指导。
发病机制
ASCVD的主要病理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其形成过程涉及血管内皮损伤、脂质沉积、炎症反应等多个环节。血管内皮损伤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易于沉积在受损部位,并被氧化修饰。氧化LDL-C激活炎症反应,吸引巨噬细胞吞噬,形成泡沫细胞,进而发展为粥样斑块。随着斑块的增长和不稳定,可能引发血栓形成、血管狭窄或闭塞,导致心肌缺血、脑血流减少等严重后果。
危险因素
ASCVD的危险因素众多,主要包括年龄、性别、遗传因素、不良生活习惯等。年龄增长、男性、有家族史的人群风险较高。此外,吸烟、饮酒、高脂饮食、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习惯也是ASCVD的重要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等基础疾病也显著增加ASCVD风险。
康复治疗策略
针对ASCVD的康复治疗,主要目标是控制危险因素、改善血管健康、预防心血管事件。具体策略包括:
生活方式干预:戒烟、限酒、低盐低脂饮食、增加有氧运动等,有助于降低ASCVD风险。
控制基础疾病:积极治疗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药物治疗:他汀类药物、抗血小板药物、ACEI/ARB等药物在ASCVD的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有助于降低LDL-C水平、抑制炎症反应、稳定斑块、预防血栓形成。
心理干预:ASCVD患者往往存在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心理干预有助于改善患者情绪,提高生活质量。
定期随访:ASCVD患者需要定期复查血压、血脂、心电图等指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总之,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康复治疗需要综合控制危险因素、改善血管健康、预防心血管事件。通过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心理干预等多维度措施,有助于降低ASCVD的风险,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同时,定期随访、个体化治疗也是ASCVD康复治疗的重要环节。只有综合施策、多管齐下,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ASCVD,守护人类健康。
朱卫华
浙江省武义县第一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