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小细胞肺癌化疗过敏反应的临床特征与治疗重要性

2025-07-22 16:06:01       3427次阅读

非小细胞肺癌(NSCLC)是肺癌中最常见的类型,占所有肺癌病例的80%以上。化疗作为非小细胞肺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在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引起一系列不良反应,其中过敏反应是较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非小细胞肺癌化疗药物主要包括铂类药物(如顺铂、卡铂)和非铂类药物(如紫杉醇、吉西他滨等)。这些药物具有抗肿瘤活性,但同时也可能作为外来抗原激活免疫系统,引起免疫介导的炎症反应。过敏反应的发生机制与以下因素有关:

化疗药物的结构和分子量:分子量较大的药物更容易引起过敏反应。

化疗药物的给药方式:静脉注射给药比口服给药更容易引起过敏反应。

患者个体差异:过敏体质患者和有过敏史的患者更容易发生过敏反应。

化疗药物剂量和疗程:剂量越大、疗程越长,过敏反应发生率越高。

过敏反应可表现为皮肤症状(如皮疹、瘙痒)、呼吸系统症状(如呼吸困难、哮喘)和心血管系统症状(如低血压、心律失常),严重时甚至可危及生命。根据过敏反应的严重程度,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

轻度过敏反应:表现为皮肤症状和轻微的呼吸系统症状,可通过对症支持治疗缓解。

中度过敏反应:表现为明显的皮肤症状和中度的呼吸系统症状,需要使用抗组胺药物、皮质激素等药物进行处理。

重度过敏反应:表现为严重的皮肤症状、呼吸系统症状和心血管系统症状,需要立即停药,并进行紧急处理。

针对化疗引起的过敏反应,应立即停药,并进行紧急处理,包括使用抗组胺药物、皮质激素、支气管扩张剂等药物进行对症支持治疗,同时给予吸氧、补液等措施,以缓解症状、稳定患者生命体征。对于重度过敏反应,还需要进行心肺复苏等抢救措施。

为了预防过敏反应的发生,临床上应重视以下几点:

详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尤其是对化疗药物的过敏史,以指导药物选择和剂量调整。

在化疗前进行药物预处理,如使用抗组胺药物、皮质激素等,以降低过敏反应的发生风险。

根据患者的耐受情况和化疗反应,适时调整药物剂量,以提高化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在化疗过程中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临床症状变化,一旦发现过敏反应迹象,立即采取相应措施。

对于有过敏史的患者,可考虑使用其他非铂类药物替代,以降低过敏风险。

加强患者教育,告知化疗药物可能引起的过敏反应,提高患者自我监测意识。

总之,非小细胞肺癌化疗中的过敏反应虽然发生率不高,但一旦发生可能危及患者生命,因此临床上应高度重视过敏反应的预防和处理,通过优化化疗方案和加强监测,降低过敏风险,提高化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以改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预后。同时,我们也在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如免疫治疗、靶向治疗等,以减少化疗药物的使用,降低过敏反应的发生率。未来,我们期待更多创新药物和治疗方案的出现,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易茜

乐山市人民医院本部

下一篇骨肉瘤的未来:靶向与免疫治疗的交叉融合
上一篇肝癌治疗中的个体化合理用药:多学科团队的作用
联系我们/ABOUT US
  • 电话:010-87153955
  •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方庄1号院安富大厦1416室
  • 电邮:mail@dzjkkp.org
扫一扫 关注我们

版权所有 © 北京大众健康科普促进会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8047971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51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