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是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其定义是在静息状态下,收缩压(高压)持续高于140毫米汞柱(mmHg)和/或舒张压(低压)持续高于90毫米汞柱。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复杂,涉及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不良生活习惯,如高盐饮食、缺乏运动、肥胖、吸烟和过量饮酒等,都可能增加个体患高血压的风险。
高血压的症状通常较为隐蔽,早期可能无明显不适,因此被称为“无声杀手”。然而,随着血压的持续升高,患者可能会出现头痛、眩晕、心悸、胸闷等症状。这些症状虽不特异,但它们提示着潜在的健康风险。高血压的危害主要在于其对心脑血管系统的损害,长期高血压可导致动脉硬化、心肌肥厚、心力衰竭、脑卒中等严重后果。
高血压的并发症风险与血压控制水平密切相关。有效的血压控制可以显著降低心脑血管并发症的风险。预防和控制高血压的措施包括改善生活方式和药物治疗。生活方式的改善包括减少盐的摄入、增加体力活动、控制体重、戒烟限酒等。药物治疗则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由专业医生开具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高血压患者应重视血压的监测与管理,通过改善生活方式和合理用药,降低高血压及其并发症的发生率,以维护心脑血管健康。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早期识别症状和预警并发症至关重要,这有助于及时采取治疗措施,防止疾病进一步发展。
此外,高血压的诊断不仅依赖于血压的测量值,还需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其他相关检查结果。血压的测量应采用标准化的方法,包括使用经过校准的血压计、在安静环境下测量以及测量过程中避免交谈等。此外,血压的测量应在不同时间多次进行,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
在生活方式改善方面,除了上述提到的减少盐摄入、增加体力活动、控制体重、戒烟限酒外,还包括合理膳食、保证充足睡眠、减轻精神压力等。合理膳食应包括富含全谷物、新鲜蔬果、低脂肪蛋白的食物,同时限制高脂肪、高糖、高盐的食物。适量运动,如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有助于降低血压和改善心血管健康。
药物治疗方面,常用的降压药物包括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RB)。这些药物的作用机制不同,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建议选择使用。药物治疗应从小剂量开始,根据血压控制情况逐步调整剂量,并定期监测血压和相关生化指标。
高血压患者还应注意定期体检,包括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眼底检查等,以评估高血压对靶器官的损害程度。对于有并发症风险的高血压患者,还应进行血脂、血糖等相关指标的监测,以制定全面的治疗计划。
总之,高血压是一种需要长期管理和控制的慢性疾病。通过积极的生活方式改善和合理的药物治疗,可以有效控制血压,降低心脑血管并发症的风险,提高生活质量。患者应与医生保持良好的沟通,遵循医嘱,定期复查,共同管理好高血压这一“无声杀手”。
谭文鹏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