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作为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早期筛查和诊断对于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肿瘤标志物检测是肺癌筛查中常用的一种无创诊断方法,但其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一些缺陷,限制了其筛查准确性和临床应用价值。
肿瘤标志物是指肿瘤细胞分泌或由肿瘤刺激机体产生的物质,它们在血液中的水平可以反映肿瘤的存在和活动状态。常见的肺癌肿瘤标志物包括CEA(癌胚抗原)、NSE(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CYFRA21-1(细胞角蛋白19片段)等。这些标志物检测具有操作简便、无创等优点,但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肿瘤标志物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不足。许多肿瘤标志物在肺癌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并不特异,同时也可在其他非肿瘤性疾病中出现升高,如CEA在结直肠癌、胃癌等患者中也可升高,导致检测结果的假阳性率较高。此外,部分早期肺癌患者肿瘤标志物水平可能无明显升高,导致漏诊情况发生。因此,单独依靠肿瘤标志物检测难以准确判断肺癌的存在和进展。
其次,肿瘤标志物检测无法提供组织学证据。与病理活检相比,肿瘤标志物检测只能反映肿瘤细胞分泌的生物分子水平,无法提供肿瘤细胞的形态学和分子遗传学信息,限制了其在肺癌诊断和分型中的应用。病理活检是肺癌诊断的金标准,可以明确肿瘤的组织学类型和分子特征,指导个体化治疗。
此外,肿瘤标志物检测结果受多种因素影响。炎症、感染、肝肾功能异常等非肿瘤因素均可导致肿瘤标志物水平的升高,干扰检测结果的解读。而且,不同个体肿瘤标志物的基线水平存在差异,增加了结果判读的复杂性。因此,在解读肿瘤标志物结果时,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等综合分析。
肿瘤标志物检测也无法预测肺癌患者的预后。肿瘤标志物水平的变化与肿瘤负荷、治疗效果等因素相关,但与患者生存时间和生存质量无明显相关性,限制了其在肺癌个体化治疗中的应用。相比之下,影像学检查如CT、MRI等可以直观显示肿瘤的大小、位置、侵犯范围等,对评估肿瘤分期和预后更有价值。
鉴于肿瘤标志物检测在肺癌筛查中的局限性,需要结合其他检查手段,如低剂量螺旋CT等影像学检查,提高筛查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低剂量螺旋CT可以发现早期肺癌病灶,对高危人群如长期吸烟者、有家族史等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同时,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均衡饮食、适量运动等,降低肺癌发生风险。对于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肺癌筛查,实现早诊早治,改善预后。
总之,肺癌的早期筛查和诊断需要综合应用多种手段,包括肿瘤标志物检测、影像学检查等,提高筛查的准确性和效果。同时,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降低肺癌发病风险,对高危人群进行定期筛查,实现早诊早治,改善患者预后,降低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只有多管齐下,才能真正提高肺癌的防控效果。
岳顺
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