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在全球范围内属于高发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始终居高不下。据2015年中国的统计数据显示,男性胃癌的发病率为29.31/10万,女性为26.59/10万,城市地区的发病率高于农村地区。这种性别和地域上的差异可能涉及多种因素,包括生理差异、生活习惯和遗传因素等。
首先,从生理差异来看,男性和女性的激素水平存在差异,可能影响胃癌的发生风险。雌激素可能对胃黏膜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这可能是女性胃癌发病率相对较低的原因之一。同时,男性往往具有更强的胃酸分泌能力,这可能增加了胃癌的风险。
生活习惯是影响胃癌发病率的重要因素。男性更可能吸烟和饮酒,这两种不良习惯已被证实与胃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饮食习惯的差异也不容忽视,如高盐、高脂、腌制食品的摄入,这些食物中含有的亚硝酸盐和亚硝胺等物质,都是胃癌的潜在诱因。
遗传因素在胃癌的发生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一些遗传性疾病,如遗传性弥漫性胃癌,往往表现出家族聚集性,且男性的发病率高于女性。这提示我们,在胃癌的防治中,应重视家族史的调查和评估。
为了降低胃癌的发病率,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出发,采取综合性的防治策略。首先,提高公众对胃癌的认识是关键,通过教育和宣传活动,让更多人了解胃癌的高危因素和预防措施。其次,改善饮食习惯,减少高盐、高脂和腌制食品的摄入,增加新鲜蔬果的摄入,有助于降低胃癌风险。此外,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定期体检,也是预防胃癌的重要手段。
最后,加强早期筛查是降低胃癌死亡率的有效途径。对于高风险人群,如年龄在40岁以上、有胃癌家族史或不良生活习惯的人群,应定期进行胃镜检查。早期发现和治疗胃癌,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胃癌的临床表现多样,早期胃癌往往症状不明显,常表现为消化不良,如上腹部不适、食欲减退等,常被忽视或误诊为胃炎等良性疾病。随着病情发展,可能出现体重下降、贫血、呕吐、黑便等症状。因此,对于出现持续性消化不良症状的患者,应及时就医,进行必要的检查。
胃癌的诊断主要依靠胃镜检查和病理活检,胃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胃黏膜的病变情况,发现可疑病变后,通过活检取得组织样本,进一步明确诊断。此外,影像学检查如CT、MRI等,可以帮助评估肿瘤的侵犯范围和有无远处转移。
胃癌的治疗主要包括手术治疗、化疗、放疗和靶向治疗等。早期胃癌手术切除效果较好,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对于进展期胃癌,常需要综合治疗,如手术切除联合化疗或放疗,以提高治疗效果。靶向治疗主要针对HER2阳性的胃癌患者,通过抑制HER2蛋白的活性,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总之,胃癌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恶性肿瘤,需要引起足够重视。通过提高公众意识、改善饮食和倡导健康生活方式,以及加强早期筛查和规范化治疗,共同降低胃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李凯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东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