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肿瘤是中枢神经系统中较为常见的疾病之一,其临床表现多样,颅内压增高是其中最为常见的症状之一。颅内压增高可能导致头痛、视力障碍以及意识障碍等临床表现,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预后。本文将详细探讨颅内压增高的临床诊断与治疗策略,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优化患者治疗。
颅内压增高(Intracranial Hypertension, ICH)是指颅内压力超过正常范围,导致一系列神经功能障碍和临床表现。正常成人的颅内压约为5-15mmHg,超过20mmHg即可诊断为颅内压增高。颅内压增高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其中以脑肿瘤最为常见。
颅内压增高的症状通常表现为剧烈的头痛,尤其在早晨最为明显,可能伴随恶心、呕吐等症状。头痛多位于额部和颞部,呈搏动性或持续性,与体位变化有关。视力障碍也是颅内压增高的常见症状之一,患者可能出现视野缺损、视力下降等问题。意识障碍则表现为患者反应迟钝、嗜睡,严重时甚至可能出现昏迷。此外,颅内压增高还可能导致室位症状,如步态不稳、尿失禁等,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
颅内压增高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头颅CT和MRI检查是诊断颅内压增高的重要手段,可发现颅内占位性病变、脑积水等异常。脑脊液检查可了解脑脊液压力和成分,排除感染、出血等病因。此外,视力和视野检查、脑电图等辅助检查也有助于评估颅内压增高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治疗脑肿瘤及其引起的颅内压增高,临床上常采取综合治疗策略。手术是治疗脑肿瘤的主要手段,通过切除肿瘤来减轻颅内压,改善患者症状。手术方式包括开颅手术、立体定向手术等,具体选择需根据肿瘤的部位、大小和性质。放疗和化疗也常用于术后辅助治疗,以控制肿瘤的生长,减少复发风险。对于部分无法手术切除的肿瘤,放疗和化疗则成为主要治疗手段。
对于颅内压增高引起的症状,脑室引流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通过在脑室内植入引流装置,将积聚的脑脊液引流出体外,从而减轻颅内压,缓解患者症状。脑室-腹腔分流术是目前最常用的脑室引流术,通过在脑室和腹腔之间建立通道,使脑脊液流入腹腔吸收。脑室引流术可以有效缓解颅内压增高引起的头痛、恶心等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药物治疗也是治疗颅内压增高的重要手段,常用药物包括利尿剂、皮质类固醇等。利尿剂如呋塞米、甘露醇等,可通过减少脑脊液的生成和增加其吸收,从而降低颅内压。皮质类固醇如地塞米松等,具有抗炎、抗水肿作用,可减轻脑组织的炎症和水肿,降低颅内压。此外,钙通道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也可用于治疗颅内压增高引起的头痛。
总之,脑肿瘤及其引起的颅内压增高对患者的生存质量影响巨大。临床上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运用手术、放疗、化疗、脑室引流术等多种治疗手段,以减轻颅内压,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同时,针对颅内压增高的症状,还需加强对症治疗,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患者的生存预后。对于脑肿瘤患者,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通过定期体检、影像学检查等手段,可及时发现脑肿瘤,尽早进行干预。此外,加强健康宣教,提高公众对脑肿瘤的认识,有助于提高脑肿瘤的早期诊治率,改善患者的预后。
孙亚方
天津市环湖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