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是一组以动脉壁内脂质积聚为特征的疾病,它们在全球范围内影响着数以百万计的人口健康。在这些心血管疾病中,心房颤动(房颤)因其与心源性卒中的关联而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心房颤动引发的心源性卒中机制及风险,并分析预防和治疗策略。
心源性卒中是指由心脏疾病引起的血栓脱落,导致脑部血管阻塞,进而引发的缺血性卒中。据估计,在所有缺血性卒中的病例中,约有20%是由心源性栓塞引起的。心房颤动作为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病症,在临床实践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心房颤动导致心源性卒中的机制涉及心脏节律的紊乱和血液动力学的改变。在正常心脏功能中,心脏的收缩和舒张是规律有序的,但在房颤的情况下,心房失去了规律性的收缩能力,导致血液在心房内流动速度减慢。这种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容易在左心耳处形成涡流,血液瘀滞,最终形成血栓。这些血栓一旦脱落,将随血液循环进入脑部,堵塞脑血管,引发缺血性卒中。
房颤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的风险是非房颤患者的5倍左右。房颤引起的心源性卒中通常病情较为严重,导致死亡或残疾的风险也相对较高。此外,房颤患者血栓脱落的风险与其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成正比,这提示了对于房颤患者来说,及时有效的治疗和预防措施的重要性。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房颤患者中存在多种危险因素,包括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心衰、既往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等。这些因素均可能增加房颤患者心源性卒中的风险,因此在治疗中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预防房颤引起的心源性卒中,抗凝治疗是关键。抗凝药物能有效降低血液的凝固性,减少血栓的形成。在房颤患者中,根据CHADS2评分系统或CHA2DS2-VASc评分系统评估卒中风险后,医生通常会根据风险评分来决定是否需要抗凝治疗。对于高风险患者,抗凝治疗可以有效降低卒中风险。然而,抗凝治疗也存在出血风险,因此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严格监控和调整药物剂量。
除了药物治疗外,房颤的治疗还包括电生理干预,如射频消融术和冷冻球囊消融术等。这些治疗手段旨在恢复正常的心脏节律,减少房颤发作,从而降低心源性卒中的风险。对于不适合药物治疗或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这些电生理干预手段提供了另一种治疗选择。
综上所述,心房颤动是心源性卒中的主要病因之一,其机制涉及心脏节律紊乱导致的血液瘀滞和血栓形成。房颤患者需要高度关注心源性卒中的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以降低卒中发生的可能性,改善预后。通过综合管理,包括药物治疗、电生理干预和生活方式的调整,我们可以显著降低房颤患者心源性卒中的风险,提高其生活质量。
值得注意的是,房颤的诊断和治疗需要依赖于心电图(ECG)和心脏超声等检查手段。这些检查有助于评估房颤的类型、持续时间以及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改变。此外,房颤的治疗不仅仅局限于抗凝和电生理干预,还包括对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管理,以及生活方式的调整,如戒烟、限酒、控制体重和增加体力活动等。
房颤患者的卒中预防还需要关注抗凝治疗的长期依从性。研究表明,抗凝治疗的依从性对预防卒中的效果至关重要。因此,医生和患者需要共同努力,提高患者对治疗的理解和接受度,确保抗凝治疗的长期依从性。
总之,心房颤动是心源性卒中的主要病因之一,其机制涉及心脏节律紊乱导致的血液瘀滞和血栓形成。房颤患者需要高度关注心源性卒中的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以降低卒中发生的可能性,改善预后。通过综合管理,包括药物治疗、电生理干预和生活方式的调整,我们可以显著降低房颤患者心源性卒中的风险,提高其生活质量。
时月明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