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小细胞肺癌(NSCLC)是肺癌病例中占比最大的类型,其治疗策略中化疗药物的应用较为广泛。然而,化疗药物的使用伴随着一定的风险,尤其是过敏反应,它不仅对患者的治疗过程产生干扰,还可能危及生命安全。本文将系统探讨非小细胞肺癌化疗中过敏反应的识别、处理流程及预后评估,以期为临床医护人员提供参考。
过敏反应机理与表现
化疗药物引起的过敏反应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学过程,涉及免疫介导和非免疫介导因素。免疫介导的过敏反应主要是指I型超敏反应,即药物作为半抗原与体内蛋白结合,激发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IgE抗体。当再次接触同一药物时,IgE抗体与药物结合引发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组胺等炎症介质,导致过敏症状的出现。非免疫介导的过敏反应则与药物的药理特性有关,可能与药物的直接毒性或代谢产物有关。过敏反应的症状表现多样,常见包括皮肤症状(如皮疹、瘙痒)、呼吸症状(如呼吸困难、喘息)和心血管系统症状(如血压下降或心跳过速)。这些症状可能在化疗药物初次使用或随后的治疗中出现,且可能随药物剂量增加而加重。
紧急处理流程
在化疗过程中,一旦发现患者出现过敏反应症状,应立即停止化疗药物的输注,并迅速评估患者症状。紧急处理流程包括立即给予抗组胺药物、皮质激素及肾上腺素等药物,以缓解症状并预防休克的发生。同时,需给予患者充足的氧气供应,并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必要时进行心肺复苏。紧急处理的及时性对于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
支持治疗
紧急处理后,根据患者症状的严重程度,可能需将患者转入重症监护室(ICU)进行进一步的观察和治疗。支持治疗包括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补充营养等,以促进患者恢复。
预防措施
为降低化疗中过敏反应的风险,预防措施至关重要。首先,在化疗前应详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并进行必要的过敏原检测,对有过敏体质的患者进行药物预处理,以预防过敏反应的发生。其次,根据患者的反应调整药物剂量,必要时考虑更换化疗方案。最后,在化疗过程中需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反应,及时发现异常,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预后评估
过敏反应的严重程度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轻微的过敏反应通常预后良好,而严重的过敏反应可能危及生命。因此,对患者的预后评估需综合考虑过敏反应的类型、严重程度及处理效果。对于有过敏史的患者,未来的化疗方案选择和剂量调整应更加谨慎,以降低过敏反应的风险。
综上所述,非小细胞肺癌化疗中的过敏反应是一个需要医护人员高度关注的问题。通过细致的病史询问、药物预处理、剂量调整和严密监测等预防措施,可以有效降低过敏风险,提高化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医护人员需具备快速有效的识别和处理过敏反应的能力,以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和治疗的顺利进行。
薛鸿浩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