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的血管疾病,其特征在于动脉壁内脂质沉积、炎症反应和纤维化。这种病变会逐渐形成斑块,导致血管狭窄甚至闭塞,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病因之一,对公众健康构成了巨大威胁。随着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快速变化,这种疾病已成为广泛存在的“生活方式病”,而通过早期干预可以有效降低其发病率和死亡率。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涉及遗传背景、环境因素、代谢紊乱以及炎症反应等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其中,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包括但不限于高脂饮食、缺乏运动、吸烟和过量饮酒等。这些不良习惯会导致血脂异常、血压升高、血糖代谢紊乱,并可能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
早期干预动脉粥样硬化的关键在于控制这些可控的危险因素。首先,均衡饮食对预防动脉粥样硬化至关重要。建议增加全谷物、新鲜蔬菜和水果的摄入,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限制盐和糖的摄入,以降低血脂和血压水平。全谷物富含膳食纤维,有助于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水平;新鲜蔬菜和水果含有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对心血管健康有益。其次,规律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自行车等,能有效改善心肺功能,促进血液循环,降低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有氧运动可以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有助于清除血管中的胆固醇。戒烟限酒也是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措施,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损伤血管内皮,加速斑块形成;过量饮酒会增加血压和血脂,对血管健康不利。
除了生活方式的改变,定期体检对于早期发现动脉粥样硬化也至关重要。通过监测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可以评估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及时发现并干预。对于有家族病史或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个体,更应密切关注血管健康状况,必要时进行颈动脉超声、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以评估血管狭窄和斑块情况。颈动脉超声是一种无创检查,可以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反映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冠状动脉造影则是一种有创检查,可以直观显示冠状动脉的狭窄和闭塞情况。
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和治疗需要综合管理,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可能包括降脂药、抗血小板药物以及控制高血压和糖尿病的药物。降脂药如他汀类药物可以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减缓斑块进展;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非药物治疗则侧重于生活方式的改变,如戒烟、健康饮食和规律运动。对于已经出现症状或高风险人群,更应积极就医,规范治疗,以避免小病拖成大病,减少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总之,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可防可控的“生活方式病”。通过早期干预危险因素,保持健康饮食、规律运动、戒烟限酒、定期体检,可以有效降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守护血管健康,就是守护生命的“主干道”。对于已出现症状或高风险人群,更应积极就医,规范治疗,以避免小病拖成大病,减少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让我们从现在做起,采取积极的生活方式,远离动脉粥样硬化,拥抱健康生活。
李鹏飞
鞍钢集团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