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癌是全球范围内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治疗方式多样,包括外科手术、放疗、化疗及内镜治疗等。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内镜治疗因其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成为早期结肠癌患者的一种重要治疗手段。本文将重点介绍内镜下黏膜下切除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在大或不规则结肠癌病变中的应用。
结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全球范围内一直居高不下,给患者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结肠癌的治疗方式多种多样,选择何种治疗方式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包括病变的大小、位置、深度以及患者的全身状况等。外科手术作为传统的治疗手段,尽管疗效确切,但创伤较大,术后恢复缓慢,给患者带来较大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近年来,随着内镜技术的飞速发展,内镜治疗已成为早期结肠癌患者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内镜治疗主要包括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EMR)和内镜下黏膜下切除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EMR技术适用于较小(直径<2cm)的结肠癌病变,通过内镜下切除病变黏膜和部分黏膜下层组织。而ESD技术则适用于较大或形态不规则的结肠癌病变,通过一次性整块切除病变组织,减少病变残留,从而降低复发风险,提高治疗效果。
ESD技术的优势在于其微创性。与传统外科手术相比,ESD不需要进行开放性手术,减少了患者的创伤和术后疼痛。此外,由于ESD的微创特性,患者的恢复时间大大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从而降低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同时,ESD治疗的并发症风险也相对较低,包括出血、穿孔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有所降低。
在进行ESD治疗时,医生会使用特殊的内镜器械,通过黏膜下注射液体(如生理盐水、透明质酸钠等)以分离病变组织与正常组织,然后使用电刀沿着黏膜下层逐步切除病变。这一过程需要高度的技巧和精确的操作,以确保病变组织的完整切除,同时保护周围正常组织不受损伤。术中还需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尽管ESD技术具有诸多优点,但其适应症和治疗效果仍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在某些情况下,如病变过大或位置特殊,可能需要结合其他治疗手段,如化疗或放疗,以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此外,ESD治疗后还需定期复查,监测病变的复发和进展情况。
总之,内镜下黏膜下切除术(ESD)作为一种精准治疗大或不规则结肠癌病变的技术,以其微创、安全、经济的特点,为患者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治疗选择。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ESD在结肠癌治疗中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未来,我们期待ESD技术能够惠及更多结肠癌患者,为他们带来更好的生活质量和生存预后。
郭明晓
临沂市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