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癌是一种严重威胁女性健康的恶性肿瘤,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妇科肿瘤之首。本文从细胞学角度解析卵巢癌的发病原理,探讨其临床表现和诊断要点,并强调早期干预的重要性。
卵巢癌的发病原理 卵巢癌主要起源于卵巢上皮细胞,其发病机制与基因突变密切相关。在正常情况下,卵巢上皮细胞通过有丝分裂进行增殖和分化,维持卵巢功能。然而,在某些因素(如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等)的作用下,卵巢上皮细胞发生基因突变,导致细胞失去正常的生长调控,异常增殖形成肿瘤。此外,卵巢癌细胞具有较高的侵袭性和转移能力,可通过直接侵犯、血行转移和淋巴转移等方式扩散至全身。
卵巢癌的临床表现 卵巢癌早期症状较为隐匿,常表现为腹胀、消化不良、尿频等非特异性症状,易被忽视。随着病情进展,患者可出现以下临床表现: (1)腹部包块:卵巢癌生长较快,可触及腹部包块; (2)腹水:卵巢癌可导致腹腔内积液; (3)疼痛:肿瘤压迫或侵犯周围神经,可引起腹痛、腰痛等; (4)消瘦、乏力:肿瘤消耗机体营养,导致体重下降、乏力等全身症状。
卵巢癌的诊断要点 卵巢癌的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和病理学检查: (1)影像学检查:超声、CT、MRI等检查有助于发现卵巢肿瘤,评估肿瘤大小、位置和侵犯范围; (2)肿瘤标志物:CA125是卵巢癌最常用的肿瘤标志物,其水平升高提示卵巢癌可能,但需结合其他检查; (3)病理学检查:通过手术切除肿瘤组织或穿刺活检获取肿瘤细胞,明确诊断。
卵巢癌的治疗及预防 卵巢癌的治疗以手术为主,辅以化疗、靶向治疗等综合治疗手段。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是提高卵巢癌患者生存率的关键。因此,公众应提高对卵巢癌的认识,一旦发现异常症状,及时就医检查。此外,定期体检、遗传咨询等措施也有助于卵巢癌的早期发现和预防。
卵巢癌的流行病学 卵巢癌的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以50-60岁为发病高峰。此外,遗传因素也是卵巢癌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如BRCA1/2基因突变携带者。环境因素,如长期使用激素替代治疗、未生育等也与卵巢癌发病风险增加有关。
卵巢癌的预后因素 卵巢癌的预后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病理类型、分期、治疗方式等。早期卵巢癌(I期)患者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而晚期卵巢癌(III-IV期)患者5年生存率不足30%。因此,早期发现和治疗对改善卵巢癌预后至关重要。
卵巢癌的分子靶向治疗 近年来,卵巢癌的分子靶向治疗取得了显著进展。针对卵巢癌细胞的特定分子靶点,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ARP)等,开发了一系列靶向药物,如贝伐珠单抗、奥拉帕尼等。这些药物可特异性抑制卵巢癌细胞的生长和转移,提高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总之,卵巢癌是一种高度侵袭性的妇科肿瘤,其发病机制与卵巢上皮细胞基因突变密切相关。提高公众对卵巢癌的认识,重视早期症状的识别和干预,对于提高患者生存率、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积极开展卵巢癌的分子靶向治疗研究,有望为卵巢癌患者带来新的治疗选择和希望。
张碧媛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市南院区
北京大众健康科普促进会
扫一扫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