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癌因其高死亡率而被称作“癌中之王”,在众多癌症中尤为凶险。本文旨在深入探讨胰腺癌的早期信号和风险因素,以及早期诊断的重要性。
胰腺是位于人体上腹部的一个重要消化器官,其主要功能是分泌消化酶和胰岛素等激素,对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至关重要。胰腺癌是指发生在胰腺组织中的恶性肿瘤,由于其生长速度快、侵袭性强、早期症状不明显且缺乏有效的早期诊断手段,导致胰腺癌的预后极差,五年生存率不足5%。
胰腺癌的风险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吸烟:长期吸烟者患胰腺癌的风险是不吸烟者的2-3倍,烟草中的有害物质可损伤胰腺细胞,诱发癌变。 2. 不良饮食习惯:高脂肪、高热量饮食与胰腺癌的发生密切相关。过多摄入红肉、加工肉制品等可增加胰腺癌风险。 3. 肥胖:肥胖者体内脂肪细胞可分泌多种炎症因子,刺激胰腺细胞增殖,增加癌变风险。 4. 慢性胰腺损伤:长期酗酒、慢性胰腺炎等疾病可导致胰腺组织反复损伤,增加癌变风险。 5. 遗传因素:有胰腺癌家族史的人群患胰腺癌的风险增加。 6. 年龄:胰腺癌的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高发年龄为60-80岁。
胰腺癌的早期症状较为隐匿,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黄疸:胰腺癌侵犯胆管时可引起胆汁排泄受阻,导致皮肤、巩膜黄染,伴有皮肤瘙痒、尿色加深等症状。 2. 体重减轻:胰腺癌患者常伴有食欲减退、消化吸收功能障碍,导致体重进行性下降。 3. 腹痛:胰腺癌可引起胰腺周围组织受压,出现上腹部隐痛、饱胀不适等症状,常与慢性胰腺炎、胃溃疡等病症相混淆。 4. 腹泻:胰腺癌可导致胰腺分泌功能受损,引起脂肪泻等消化吸收功能障碍。 5. 糖尿病:胰腺癌可破坏胰岛细胞,导致胰岛素分泌减少,引起糖尿病症状。
早期诊断对于改善胰腺癌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目前医学界正致力于开发更敏感、更特异的诊断手段,如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内镜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等,以提高胰腺癌的早期检出率。此外,积极开展胰腺癌的科普宣传,提高公众对胰腺癌早期信号和风险因素的认识,对于实现胰腺癌的早诊早治具有重要意义。
胰腺癌的筛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影像学检查:超声、CT、MRI等检查有助于发现胰腺异常占位,评估肿瘤大小、侵犯范围及有无远处转移。 2. 内镜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通过内镜超声引导,对胰腺占位进行穿刺活检,取得组织标本进行病理学检查,明确诊断。 3. 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CA19-9、CEA等血清肿瘤标志物可用于胰腺癌的辅助诊断和疗效监测。
胰腺癌的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手术治疗:对于早期胰腺癌患者,手术切除肿瘤是首选治疗方法,可提高患者生存率。 2. 化疗:对于中晚期胰腺癌患者,可采用吉西他滨、白蛋白紫杉醇等药物进行化疗,控制病情进展。 3. 放疗:对于不能手术切除的胰腺癌患者,可采用立体定向放疗、粒子植入等放疗方法,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4. 靶向治疗:针对HER2、BRCA等靶点的靶向治疗药物,可提高部分胰腺癌患者的疗效。 5. 免疫治疗:PD-1/PD-L1等免疫治疗药物在部分胰腺癌患者中显示出较好的疗效和耐受性。
总之,胰腺癌是一种预后极差的恶性肿瘤,其发病与吸烟、不良饮食、肥胖和慢性胰腺损伤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了解胰腺癌的早期信号和风险因素,对于实现胰腺癌的早诊早治、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价值。医学界正不断探索更有效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以期降低胰腺癌的死亡率,减轻社会负担。同时,加强胰腺癌的科普宣传,提高公众对胰腺癌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对于胰腺癌的防控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李宇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