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胆固醇血症是一种常见的血脂异常疾病,表现为血液中总胆固醇(TC)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浓度持续超过正常值。这一病症在医学上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因为它与许多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根据中国指南,当空腹血清总胆固醇水平达到或超过5.72 mmol/L(220 mg/dL)时,即可诊断为高胆固醇血症。LDL-C,也被称作“坏胆固醇”,是评估心血管疾病风险的重要指标之一,通常需要结合其他血脂参数如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甘油三酯(TG)进行综合评估。
胆固醇是人体中不可或缺的脂质物质,包括LDL-C和HDL-C等组分。其中,LDL-C在胆固醇总量中占比高达60%~70%,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密切相关。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系列心血管疾病的病理基础,胆固醇水平的异常升高会导致胆固醇在动脉壁沉积,形成粥样硬化斑块,进而引起血管狭窄和僵硬,增加冠心病、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等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此外,高胆固醇血症还可能与高血压和胰腺炎(尤其是伴有高甘油三酯血症时)有关。
高胆固醇血症的形成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遗传因素、年龄、性别、饮食习惯(如高饱和脂肪摄入)、运动量、疾病(如糖尿病、肾病)及药物等。根据发病机制,高胆固醇血症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中,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H)是遗传性高胆固醇血症的一种,由于LDL受体基因突变导致LDL-C清除障碍,表现为LDL-C水平显著升高,皮肤黄色瘤和早发冠心病等症状。多因素性高胆固醇血症则是遗传易感性与不良生活方式共同作用的结果。继发性高胆固醇血症则与其他疾病或药物有关,例如甲状腺功能减退、肾病综合征、胆汁淤积性肝病以及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抗精神病药物等。
大多数高胆固醇血症患者没有明显症状,但部分患者可能出现黄色瘤(眼睑、肌腱处)、角膜弓(角膜边缘白环)或有早发心血管病的家族史。高胆固醇血症的本质是血液胆固醇代谢失衡,以LDL-C升高为主要特征。因此,定期进行血脂检测对于早期诊断和治疗高胆固醇血症至关重要,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为了更好地理解高胆固醇血症,我们进一步探讨其病理生理机制。LDL-C在体内主要负责胆固醇的运输,当其水平过高时,胆固醇会在血管壁内沉积,形成斑块,这一过程称为动脉粥样硬化。这些斑块不仅会使血管壁变厚,还可能破裂,引发血栓形成,从而导致心肌梗死或脑卒中等严重心血管事件。因此,控制LDL-C水平对于预防心血管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HDL-C,即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被认为是“好胆固醇”,因为它有助于将胆固醇从血管壁运输回肝脏进行代谢和排泄,减少胆固醇在血管壁的沉积。因此,HDL-C水平越高,心血管疾病的风险相对较低。然而,HDL-C水平过低也可能导致胆固醇代谢失衡,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甘油三酯(TG)是另一种血脂成分,主要负责能量储存和运输。高甘油三酯血症与多种心血管疾病相关,尤其是与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有关。高甘油三酯血症可能导致胰腺炎,尤其是在伴有高胆固醇血症时。因此,在评估心血管疾病风险时,除了LDL-C和HDL-C外,还需要考虑TG水平。
高胆固醇血症的诊断主要依靠血脂检测,包括总胆固醇、LDL-C、HDL-C和TG的测定。这些检测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心血管疾病风险,并制定相应的治疗计划。对于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生活方式的改变是治疗的首要步骤,包括健康饮食、增加运动量、戒烟和限制酒精摄入。在必要时,医生可能会开具降胆固醇药物,如他汀类药物,以降低LDL-C水平并提高HDL-C水平。
总之,高胆固醇血症是一种常见的血脂异常,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密切相关。通过定期血脂检测和积极的生活方式改变,可以有效控制高胆固醇血症,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对于需要药物治疗的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药物,以实现最佳的治疗效果。
苏永军
海城市中心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