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全球范围内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治疗手段不断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而更新。本文将深入探讨胃癌内镜下切除术的原理及其在早期胃癌治疗中的应用。
胃癌根治术包括全胃切除、近端胃切除和远端胃大部切除等方法,选择依据肿瘤部位和分期。这些传统手术方法虽然能有效切除肿瘤,但手术创伤较大,患者恢复期较长,且可能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内镜下胃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EMR)和内镜下黏膜下层切除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等微创手术逐渐成为早期胃癌治疗的新选择。
早期胃癌指的是局限于胃黏膜层或黏膜下层的胃癌,没有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转移。对于这部分患者,内镜下切除术不仅能有效切除肿瘤,还能保留胃的正常功能,减少手术并发症,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内镜下胃黏膜切除术(EMR)主要适用于直径小于2厘米的早期胃癌,通过内镜将肿瘤及其周围一定范围的正常黏膜一同切除。而内镜下黏膜下层切除术(ESD)则适用于直径大于2厘米或位于特殊部位的早期胃癌,通过内镜将肿瘤连同其下方的黏膜下层完整切除,以减少肿瘤残留和复发的风险。
内镜下切除术的优势在于其微创性,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改善。此外,内镜下切除术还能减少手术并发症,如出血、感染等,降低患者的治疗风险。然而,内镜下切除术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对操作者的技术水平要求较高,对肿瘤的评估和切除范围的判断需要丰富的临床经验。
内镜下切除术的适应症和禁忌症也需要严格把握。适应症包括早期胃癌(局限于黏膜层或黏膜下层)、直径小于2厘米的肿瘤(EMR)或直径大于2厘米或位于特殊部位的肿瘤(ESD)。禁忌症包括肿瘤侵及肌层、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转移等。术前需要进行详细的影像学检查和内镜超声检查,以评估肿瘤的侵犯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情况。
内镜下切除术的手术步骤包括:1. 胃镜检查,确定肿瘤位置和大小;2. 标记肿瘤边缘,用高频电刀在肿瘤周围做标记;3. 注射生理盐水,使肿瘤与周围组织分离;4. 切除肿瘤,用高频电刀沿标记线切除肿瘤;5. 止血和缝合,对切除创面进行止血和缝合;6. 标本送病理检查,评估肿瘤切除的完整性和切缘情况。
内镜下切除术的并发症包括出血、穿孔、感染等,但发生率相对较低。术后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及时处理并发症。术后病理检查对评估肿瘤切除效果和指导后续治疗非常重要。如果病理检查提示肿瘤切缘阳性或有淋巴结转移,需要进行追加手术或放化疗。
总之,内镜下切除术作为一种微创手术,在早期胃癌治疗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临床经验的积累,内镜下切除术有望成为早期胃癌治疗的首选方法,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同时,我们也应该加强胃癌的早期筛查和预防,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降低胃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通过开展大规模的胃癌筛查项目,普及胃癌防治知识,加强高危人群的健康管理,可以提高早期胃癌的检出率,为内镜下切除术提供更多的治疗机会。此外,多学科协作模式(MDT)的应用,可以为早期胃癌患者提供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满意度。随着精准医疗时代的到来,胃癌内镜下切除术必将在早期胃癌治疗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冯兴华
长兴县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