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源性栓塞:缺血性卒中的主要元凶

2025-07-15 17:51:09       3637次阅读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在全球范围内一直是导致死亡和残疾的主要疾病之一。根据最新的流行病学数据,在这些心血管疾病中,心源性栓塞是缺血性卒中的重要致病因素,约占所有缺血性卒中病例的20%。特别在心房颤动(AF)患者中,心源性栓塞的风险显著增加。

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其特征是心脏搏动失去正常节律,导致心房不能有效收缩。这种异常的心脏搏动使得血液在左心耳处瘀滞,增加了血栓形成的风险。一旦血栓形成并脱落,它将随血流进入脑血管,堵塞血管,最终引发缺血性卒中。有研究显示,房颤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的风险是非房颤患者的5倍,而且这些卒中通常病情更为严重,导致死亡或残疾的几率也更高。

心源性栓塞的形成机制与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密切相关。在心房颤动的情况下,心脏的不规律收缩导致血液流动速度减慢,增加了血液在心房内滞留的机会,从而为血栓的形成提供了条件。血栓形成后,由于其体积和重量,容易脱落并随血流移动,当其到达脑部血管时,就可能造成血管堵塞,引发缺血性卒中。

缺血性卒中是由于脑部血管被堵塞,导致局部脑组织因缺乏血液供应而发生缺血和缺氧,最终导致脑组织损伤和功能障碍。心源性栓塞引发的卒中由于血栓较大,往往导致较大面积的脑组织缺血,病情较为严重,预后不佳。

预防心源性栓塞引起的缺血性卒中,关键在于对心房颤动的有效管理和治疗。这包括使用抗凝药物预防血栓形成,以及通过药物或手术控制心房颤动的发作。抗凝药物可以减少血液凝固,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从而减少心源性栓塞的可能性。对于已经发生卒中风险较高的患者,识别和处理心源性栓塞的风险因素也是降低卒中风险的重要措施。这些风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脂血症等,它们可以通过生活方式的改变和药物治疗进行管理。

此外,定期的心脏监测和评估也是预防心源性栓塞的关键。心电图(ECG)和超声心动图(echocardiography)等检查可以帮助医生评估心脏功能,并及时发现可能增加心源性栓塞风险的状况。心电图可以检测心脏的电活动,识别心律失常,而超声心动图则可以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发现可能导致血栓形成的异常。这些检查对于心房颤动患者尤为重要,因为它们可以帮助医生制定个性化的治疗计划,降低心源性栓塞的风险。

心房颤动患者还应定期进行血液检查,监测血液凝固功能,以评估抗凝治疗的效果。此外,生活方式的改变也对预防心源性栓塞至关重要。保持健康的饮食,增加体力活动,控制体重,戒烟和限制饮酒等措施都可以降低心房颤动和心源性栓塞的风险。

总之,心源性栓塞是缺血性卒中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尤其是心房颤动患者更需警惕。通过有效的预防和管理,可以显著降低心源性栓塞引起的缺血性卒中风险,改善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因此,对于心房颤动患者来说,积极的生活方式改变、规律的医疗监测和有效的治疗策略是降低心源性栓塞风险和改善预后的关键。

陶玉倩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下一篇胆管癌误区解析:科学治疗的路径探索
上一篇LDCT:肺癌筛查中的假阳性挑战与应对
联系我们/ABOUT US
  • 电话:010-87153955
  •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方庄1号院安富大厦1416室
  • 电邮:mail@dzjkkp.org
扫一扫 关注我们

版权所有 © 北京大众健康科普促进会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8047971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51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