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作为全球首要癌症死亡原因,其对人类健康的威胁不容小觑。根据病理学分类,肺癌可分为两大类:小细胞肺癌(SCLC)和非小细胞肺癌(NSCLC)。后者又进一步细分为鳞状细胞癌、腺癌和大细胞癌等。其中,非小细胞肺癌占肺癌总数的大约85%,而小细胞肺癌则占剩余的15%。小细胞肺癌生长速度快,易发生转移,对化疗较为敏感;而非小细胞肺癌则因其亚型不同,临床表现和治疗策略也有所差异。
吸烟是引起肺癌的主要风险因素,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约15%的肺癌患者并无吸烟史。这一现象提示我们,除了吸烟之外,肺癌的发病还可能与遗传因素、环境污染、职业暴露等多种因素相关。例如,长期暴露于石棉、放射性物质、柴油废气等致癌物质的职业工作者,以及接触二手烟、空气污染等环境因素的人群,均属于肺癌的高危人群。此外,一些肺部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肺纤维化等,也可能增加患者罹患肺癌的风险。
肺癌的隐匿性极高,多数患者在疾病晚期才出现症状,如持续咳嗽、咳痰带血、胸痛、呼吸困难等,而早期症状往往较为轻微或无特异性,导致许多患者在确诊时已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因此,早期筛查在肺癌的控制中显得尤为重要。通过低剂量螺旋CT扫描等筛查手段,可以在症状出现之前发现肺部的异常改变,为患者争取更多的治疗时间和更好的预后。尤其是对于高风险人群,如长期吸烟者、有家族病史的人群、以及长期暴露于致癌环境中的人群,定期进行肺癌筛查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措施。
治疗肺癌的方法多样,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手术切除是早期肺癌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通过彻底切除肿瘤组织,有望实现根治。而放疗和化疗则常用于辅助手术或治疗晚期肺癌,通过局部或全身治疗,控制肿瘤生长和转移,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作为新型治疗手段,为部分患者提供了更为精准和有效的治疗选择。靶向治疗通过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信号通路,抑制肿瘤生长;免疫治疗则通过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识别和攻击肿瘤细胞。这些新型治疗手段显著提高了部分患者的疗效和生存期。
然而,无论治疗方法如何先进,综合防治策略仍是降低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核心。这包括戒烟、减少职业暴露、改善生活环境、增强公众健康意识以及推广早期筛查等措施。通过这些综合措施,我们有望在抗击肺癌这场战役中取得更显著的成效。同时,加强肺癌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探索新的治疗靶点和策略,也是提高肺癌治疗效果的关键。只有多管齐下,综合施策,我们才能有效降低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守护人类健康。
值得注意的是,肺癌的预防和控制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医疗机构、企业和公众的共同努力。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加大对控烟和环境保护的力度,减少职业暴露,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医疗机构应加强肺癌的早期筛查和规范化治疗,提高诊疗水平;企业应加强职业防护,减少环境污染;公众应增强自我保护意识,远离烟草和致癌物质,积极参与肺癌筛查。
此外,肺癌患者的心理支持和康复治疗也非常重要。患者应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同时加强身体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家属和社会也应给予患者更多的关爱和支持,帮助他们度过难关。
总之,肺癌的预防和控制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只有通过综合防治策略,加强早期筛查和规范化治疗,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我们才能有效降低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守护人类健康。
参考文献: 1. Siegel RL, Miller KD, Jemal A. Cancer statistics, 2016. CA Cancer J Clin. 2016;66(1):7-30. 2. Molina JR, Yang P, Cassivi SD.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epidemiology, risk factors, treatment, and survivorship. Mayo Clin Proc. 2008;83(5):584-594. 3. National Lung Screening Trial Research Team. Reduced lung-cancer mortality with low-dose computed tomographic screening. N Engl J Med. 2011;365(5):395-409. 4. Ettinger DS, Aisner DL, Wood DE, et al.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version 5.2017, NCC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in oncology. J Natl Compr Canc Netw. 2017;15(4):504-535. 5. Planchard D, Popat S, Kerr K, Novello S, Smit EF, Faivre-Finn C, Mok TS, Reck M, Van Schil P, Peters S
高英铭
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中心院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