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人类健康。本文深入探讨了肺癌的发病原理、高危人群的定义以及多种筛查方法,并强调了定期筛查对于早期诊断和提高生存率的重要作用。
肺癌发病原理
肺癌的发病原理十分复杂,涉及遗传、环境和生活方式等多个方面。其中,吸烟是公认的主要风险因素,长期吸烟者患肺癌的风险显著增加。研究表明,吸烟者患肺癌的风险是非吸烟者的10至30倍。除了吸烟,以下因素也会增加患肺癌的风险:
二手烟暴露
:长期吸入他人吸烟产生的烟雾同样有害,增加肺癌风险。
空气污染
:长期生活在空气质量差的环境中,吸入有害颗粒和气体,增加患癌风险。
职业暴露
:接触石棉、放射性物质等致癌物质的职业,如矿工、建筑工人等,患肺癌风险较高。
慢性肺部疾病
: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等慢性肺部疾病患者,肺癌发病率较高。
高危人群的定义
国内外指南将以下人群定义为肺癌高危人群,建议定期进行肺癌筛查:
年龄与吸烟指数
:年龄50-79岁,吸烟指数(每天吸烟包数×吸烟年数)≥25包年,包括已戒烟但戒烟时间不足15年者。
年龄与吸烟指数及危险因素
:年龄≥45岁,吸烟指数≥20包年,且具有长期被动吸烟、职业暴露于致癌物质、慢性肺部疾病史、家族中有肺癌患者等任一危险因素。
年龄与其他肿瘤史
:年龄≥45岁,有其他肺部肿瘤史或恶性肿瘤史。
肺癌筛查方法
低剂量螺旋CT(LDCT)
:是目前最常用的肺癌筛查方法,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能有效发现早期肺癌。研究表明,LDCT筛查可使高危人群的肺癌死亡率降低约20%。
X线胸片
:作为传统的筛查方法,敏感性和特异性相对较低,但仍可作为初步筛查手段,尤其是在资源有限的地区。
痰液细胞学检查
:通过检查痰液中的异常细胞,可提高早期肺癌的检出率,尤其适用于无法接受CT筛查的人群。
生物标志物检测
:如血清肿瘤标志物CEA、NSE等,可辅助诊断和预测肺癌风险,但目前尚不能作为独立筛查手段。
定期筛查的重要性
对于高危人群来说,定期进行肺癌筛查至关重要。早期发现肺癌,可以显著提高治疗效果和生存率。多项研究表明,与常规治疗相比,筛查发现的早期肺癌患者5年生存率可提高20%以上。因此,应鼓励高危人群积极参与肺癌筛查项目,以实现早诊早治。
总之,肺癌筛查对于高危人群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了解肺癌的发病原理、明确高危人群的定义,并采用多种筛查方法,可以提高早期肺癌的检出率,改善患者的预后。希望本文能提高公众对肺癌筛查的认识,促进高危人群积极参与筛查,为降低肺癌死亡率做出贡献。
赵晶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本部
北京大众健康科普促进会
扫一扫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