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中监护:非小细胞肺癌手术中心脏安全的保障

2025-07-29 03:06:55       3169次阅读

非小细胞肺癌(NSCLC)占所有肺癌病例的80%-85%,其治疗策略中,手术切除是常见的方法之一。然而,手术本身带来的生理和心理应激可能对患者心脏功能造成重大影响。本文将深入探讨非小细胞肺癌手术中心脏功能损害的风险因素、预防及应对策略,旨在降低手术风险,提高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一、心脏功能损害的风险因素 1. 患者基础心脏疾病:既往有冠心病、心力衰竭等心脏疾病的患者,在非小细胞肺癌手术中心脏功能损害的风险较高。这些基础疾病可能导致手术期间心脏负荷增加,引发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并发症。 2. 年龄因素:老年患者心脏储备功能下降,在手术应激下容易发生心脏事件。随着年龄增长,心脏结构和功能发生退行性变化,对手术应激的耐受力降低。 3. 手术方式:开胸手术创伤较大,术中出血量多,对心脏功能的影响较大。开胸手术需要广泛胸壁切开,可能影响胸廓稳定性,增加心脏负担。 4. 术中低血压:术中低血压可导致心肌缺血,增加心脏事件的风险。低血压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如麻醉药物使用不当、失血过多等。

二、预防及应对策略 1. 术前评估:全面评估患者的心脏功能和手术风险,必要时进行心脏彩超、冠脉CTA等检查,制定个体化的手术方案。术前心脏评估有助于识别高风险患者,指导手术方案的制定。 2. 麻醉管理:合理选择麻醉药物和方式,维持术中循环稳定,避免低血压发生。麻醉管理是手术安全的关键环节,需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案。 3. 术中监护:严密监测术中心电图、血压、血氧饱和度等指标,及时发现并处理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心脏问题。术中监护有助于及时发现心脏异常,采取相应措施。 4. 多学科协作:心内科、麻醉科、胸外科等多学科协作,共同制定围手术期心脏管理方案。多学科协作有助于综合各方意见,制定最佳治疗方案。 5. 患者教育:术前向患者充分告知手术风险,术后指导患者进行心脏康复锻炼,提高患者依从性。患者教育有助于提高患者对手术风险的认识,增强治疗依从性。 6. 术后监护与康复:术后密切观察患者心脏功能,及时处理并发症;指导患者进行呼吸功能锻炼和有氧运动,促进心肺功能恢复。术后康复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环节。

总之,非小细胞肺癌手术中心脏安全问题不容忽视。通过术前评估、麻醉管理、术中监护、多学科协作、患者教育和术后康复等综合措施,可有效降低手术风险,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生活质量。这需要医务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和患者的积极配合。对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而言,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和方式,充分评估手术风险,做好术前准备和术后康复,是提高手术安全性和疗效的关键。同时,医务工作者应重视围手术期心脏管理,采取综合措施降低心脏事件风险,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徐建宇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下一篇宫颈癌靶向治疗的科学基础与临床实践
上一篇靶向治疗在喉癌疼痛管理中的新机遇
联系我们/ABOUT US
  • 电话:010-87153955
  •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方庄1号院安富大厦1416室
  • 电邮:mail@dzjkkp.org
扫一扫 关注我们

版权所有 © 北京大众健康科普促进会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8047971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51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