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亦称中风,是一种由脑部血管病变引起的急性脑血管疾病。根据血管受损类型,脑卒中主要分为两大类: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和出血性脑卒中(脑出血)。鉴于其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以及带来的经济负担,脑卒中已成为威胁我国人民健康的主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据相关统计显示,我国每12秒就有1人发生脑卒中,每21秒就有1人死于脑卒中。因此,对脑卒中的院前预防与识别方法的掌握变得至关重要。
脑卒中的预防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首先,在院前,人们应当增强对脑卒中早期症状的认识。缺血性脑卒中的常见症状包括突发的面部、手臂或腿部的麻木或无力,尤其是发生在身体的一侧;言语不清或理解困难;单眼或双眼视力模糊;行走困难,头晕,失去平衡或协调;以及无明显原因的严重头痛。出血性脑卒中的症状往往更为剧烈,可能包括突发的剧烈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或偏瘫。
其次,健康教育是预防脑卒中的重要手段。通过普及健康知识,提高公众对脑卒中风险因素的认识,比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肥胖、吸烟和饮酒等,可以帮助人们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例如,通过控制血压、血糖、血脂,保持健康的体重,戒烟限酒,以及进行适量的体育活动,可以大大降低脑卒中的风险。
院前识别脑卒中是提高救治成功率的关键。公众应该学会识别脑卒中的早期迹象,并在出现这些迹象时立即寻求医疗帮助。“FAST”原则,即面部(Face)下垂、手臂(Arm)无力、言语(Speech)不清、及时(Time)就医,是一个简单易记的工具,可以帮助人们快速识别脑卒中并采取行动。
综上所述,院前识别与健康教育在脑卒中预防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通过提高公众对脑卒中早期症状的认识,普及健康教育,以及增强院前识别能力,可以有效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减轻个人和社会的经济负担。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健康教育的普及,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脑卒中的预防和控制将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
此外,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同样重要。脑卒中后,患者可能出现肢体功能障碍、言语障碍、认知障碍等后遗症。及时开展康复治疗,如物理治疗、言语治疗和职业治疗等,有助于患者恢复身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康复治疗应尽早开始,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
总之,脑卒中的预防、识别、救治和康复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政府应加大投入,完善脑卒中防治网络,提高医疗救治水平;医疗机构应加强脑卒中绿色通道建设,提高急诊救治效率;医务人员应提高专业技能,规范诊疗行为;公众应增强健康意识,积极参与脑卒中防治工作。只有多方协同,才能有效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减轻脑卒中给患者和社会带来的负担。
冯俊
六安市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