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性肾病是一种以肾小球足细胞和基膜损伤为特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这种病理改变导致肾小球的滤过屏障受损,大量蛋白质从尿液中丢失,即所谓的蛋白尿。蛋白尿是膜性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也是评估疗效和预后的重要指标。
激素治疗作为一种常规治疗手段,其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和免疫反应,减少肾小球的炎症损伤,从而降低尿蛋白的排泄。研究显示,激素治疗能够有效控制膜性肾病患者的蛋白尿,改善肾功能,延缓疾病进展。然而,激素治疗并非没有风险,长期应用可能带来一些副作用和并发症。
一、激素治疗的长期影响
代谢紊乱:激素可影响糖代谢和脂肪代谢。长期使用激素可能导致胰岛素抵抗,增加糖尿病的风险。同时,激素还可能引起脂肪代谢紊乱,导致脂肪肝和高脂血症的发生。
感染:激素具有免疫抑制作用,长期应用可能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增加感染的风险。常见的感染包括细菌、病毒和真菌感染,严重者可导致败血症。
骨质疏松:激素可抑制骨形成,加速骨吸收,导致骨质疏松。长期应用激素的患者,骨折风险增加,尤其是老年人和绝经后妇女。
其他:激素治疗还可能引起高血压、消化性溃疡、精神症状等不良反应。长期应用激素的患者,应定期监测血压、胃黏膜损伤等指标,及时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
二、患者指导
严格掌握激素使用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在考虑激素治疗时,应充分评估患者的病情和风险,权衡利弊,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对于有激素禁忌症的患者,如严重感染、活动性消化性溃疡等,应慎用或禁用激素。
规范激素使用。遵循“起始剂量足、减量要慢、维持时间要长”的原则,根据患者病情变化,适时调整剂量和疗程。初始剂量一般为泼尼松1mg/kg/d,治疗4-6周后,根据尿蛋白减少情况,逐渐减量至维持剂量。维持治疗一般需要6-12个月,以巩固疗效,减少复发。
预防和处理激素相关并发症。对于存在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应在治疗前进行充分评估和干预。治疗过程中,定期监测血糖、血压等指标,必要时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对于有感染风险的患者,可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加强健康教育。向患者充分告知激素治疗的可能风险,指导患者合理饮食、戒烟限酒、适当运动,提高生活质量。对于有骨质疏松风险的患者,可指导其补充钙剂和活性维生素D,预防骨折。
定期随访。对接受激素治疗的患者,应定期随访,评估病情变化和药物不良反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对于有复发风险的患者,可考虑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以减少激素依赖和降低复发风险。
总之,激素治疗对于膜性肾病患者有明确的疗效,但长期应用可能带来诸多不良反应。临床医师应严格掌握激素使用的适应症和禁忌症,规范激素使用,加强患者教育和随访管理,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激素治疗的优势,降低副作用的风险。只有这样,才能为患者提供更安全、有效的治疗,改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
王芳
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兴宁院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