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作为全球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构成了巨大威胁。根据其病理特征,乳腺癌可分为非浸润癌和浸润性乳腺癌两大类。本文将深入解析这两种乳腺癌类型的区别,并探讨它们的治疗策略,以帮助患者和医疗工作者对乳腺癌有更深刻的理解。
首先,非浸润癌指的是肿瘤细胞局限于乳腺导管或腺泡内,尚未突破基底膜,不侵入周围正常组织的一种乳腺癌。这类乳腺癌包括导管内原位癌(DCIS)和腺泡内原位癌(LCIS)。由于肿瘤细胞未侵犯周围组织,非浸润癌的生物学行为较为温和,预后相对较好,且一般不会发生远处转移。治疗上,非浸润癌通常采取局部切除或全乳切除,并结合放疗和内分泌治疗等方法。局部切除是指仅切除肿瘤及其周围一部分正常组织,而全乳切除则涉及整个乳房的切除。放疗用于减少局部复发风险,内分泌治疗则针对激素受体阳性的乳腺癌患者,通过抑制激素对肿瘤细胞的刺激作用,从而达到控制肿瘤生长的目的。
与非浸润癌相对的是浸润性乳腺癌,这类乳腺癌的特征是肿瘤细胞已经突破基底膜,侵入周围正常组织,表现出侵袭性和转移性。浸润性乳腺癌进一步分为浸润性特殊型癌和浸润性非特殊型癌两大类。特殊型癌包括髓样癌、管状癌等,它们具有较为明确的组织学特征和相对较好的预后。非特殊型癌如浸润性导管癌(IDC)和浸润性小叶癌(ILC)等,其组织学特征不如特殊型癌明显,预后也相对较差。浸润性乳腺癌的治疗更为复杂,除了手术切除外,还需结合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和靶向治疗等综合治疗手段。化疗旨在消灭可能残留的微小病灶,减少复发和转移风险;放疗用于降低局部复发;内分泌治疗和靶向治疗则针对肿瘤细胞的特定分子靶点,提高治疗效果。
综合而言,非浸润癌与浸润性乳腺癌的主要区别在于肿瘤细胞是否突破基底膜侵入周围组织。非浸润癌的治疗相对简单,预后较好;而浸润性乳腺癌则需采取更为复杂的综合治疗方案。对于所有类型的乳腺癌患者,积极、规范的治疗是提高治疗效果、改善预后的关键。因此,患者在确诊后应及时与医疗团队沟通,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期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乳腺癌的分期和分子分型对治疗方案的选择至关重要。分期主要依据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情况和远处转移情况,而分子分型则依据肿瘤细胞的激素受体(ER、PR)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的表达情况。分期和分子分型有助于评估患者的预后,指导个体化治疗。
乳腺癌的筛查和早期诊断对于提高治愈率和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常用的筛查方法包括乳腺X线摄影(钼靶)、乳腺超声和磁共振成像(MRI)。对于高危人群,如具有乳腺癌家族史或携带BRCA基因突变的女性,建议提前开始筛查,并采取更为积极的筛查策略。
总之,乳腺癌的病理类型多样,治疗方案需根据肿瘤的具体情况制定。非浸润癌与浸润性乳腺癌的主要区别在于肿瘤细胞是否侵犯周围组织,它们的治疗策略也有所不同。对于乳腺癌患者而言,及时、规范的治疗至关重要。同时,加强乳腺癌的筛查和早期诊断,有助于提高治愈率和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希望本文能够帮助患者和医疗工作者更好地理解乳腺癌,为乳腺癌的防治工作贡献一份力量。
杜志强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