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是全球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涉及心脏、大脑及外周血管。合理用药对于控制病情、减少并发症和改善预后至关重要。本文旨在为患者提供合理用药的指南。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表现为动脉壁内脂质的沉积和纤维化,导致血管狭窄或闭塞。其主要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胆固醇、糖尿病、吸烟、肥胖和遗传因素。合理用药的目标是控制这些危险因素,稳定或逆转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预防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控制高血压:高血压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常用的降压药物包括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ACE抑制剂和ARB类药物。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根据血压控制情况和个人耐受性选择合适的药物。长期控制血压在理想范围内,可有效减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
调节血脂: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关键。他汀类药物是首选的降脂药物,通过抑制胆固醇合成,显著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对于高危患者,联合使用胆固醇吸收抑制剂如依折麦布可以进一步降低LDL-C水平。定期检测血脂水平,评估药物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控制血糖: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显著增加。合理用药包括胰岛素、磺脲类药物、二甲双胍等,以控制血糖在理想范围内。同时,积极改善生活方式,如饮食控制和适量运动,对控制血糖至关重要。良好的血糖控制可降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减少心脑血管并发症。
抗血小板治疗:对于已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患者,长期抗血小板治疗可降低再次发生事件的风险。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替格瑞洛。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根据出血风险和耐受性选择合适的药物。抗血小板治疗可抑制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复发率。
其他治疗:对于心绞痛患者,β受体阻滞剂和硝酸酯类药物可以改善心肌缺血症状。对于心力衰竭患者,利尿剂、ACE抑制剂和β受体阻滞剂是治疗的基石。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个体化用药,定期随访和调整治疗方案。这些药物可改善心脏功能,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总之,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应重视合理用药,同时积极改善生活方式,定期随访和调整治疗方案。医生、患者和家属应共同努力,实现疾病的长期有效管理,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公众也应加强对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症状的认知,一旦出现相关症状,应立即就医,把握救治的黄金时间。FAST识别法则(面部下垂、肢体无力、语言障碍、紧急送医)是识别脑卒中的有效工具,有助于提高公众的急救意识和能力。患者和家属也应掌握心肺复苏等急救技能,以备不时之需。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是可防可控的,关键在于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患者应定期进行体检,监测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及时发现异常。对于高危人群,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患者,更应加强监测,积极干预。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控制体重等,对预防动脉粥样硬化至关重要。患者应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遵医嘱服药,定期复查,配合医生调整治疗方案。通过医患共同努力,相信一定能有效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让我们携手行动起来,共同抗击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为健康中国贡献力量!
彭中兴
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
北京大众健康科普促进会
扫一扫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