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这个全球范围内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沉默杀手”,正以惊人的速度夺走无数人的生命。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肺癌不仅是全球癌症死亡的首要原因,也是癌症发病率的第二位,每年约有180万人死于肺癌。然而,公众对于肺癌筛查的意识和参与度普遍偏低,很多人直到出现明显症状时才去医院检查,错失了早期治疗的机会。
肺癌筛查是指对无症状的高危人群进行定期检查,以期发现早期肺癌,提高治愈率和生存率。目前,低剂量螺旋CT(LDCT)是肺癌筛查的主要手段,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优于传统的胸部X光片。研究表明,LDCT筛查可以使高危人群的肺癌死亡率降低约20%。
那么,哪些人属于肺癌高危人群呢?一般来说,年龄在50岁以上,且有以下任一危险因素的人应进行肺癌筛查:
吸烟史:吸烟指数(每天吸烟量×吸烟年数)≥20包年。吸烟是肺癌的主要危险因素,长期吸烟者患肺癌的风险显著增加。
被动吸烟:长期暴露于二手烟环境中。被动吸烟同样会增加患肺癌的风险,尤其是儿童和孕妇。
职业暴露:长期接触石棉、砷、铬等致癌物质。这些物质会增加患肺癌的风险,从事相关工作的人群应加强防护。
家族史:一级亲属中有肺癌患者。有家族史的人群患肺癌的风险较高,应提高警惕。
慢性肺部疾病: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或肺纤维化。这些疾病会增加患肺癌的风险,应定期检查。
对于高危人群,建议每年进行一次LDCT筛查,直至75岁。如果筛查结果异常,应及时就医,必要时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
然而,肺癌筛查并非没有争议。一方面,过度筛查可能导致假阳性结果,增加患者的焦虑和不必要的医疗干预;另一方面,部分早期肺癌可能不会进展,过度治疗反而带来副作用。因此,在推广肺癌筛查的同时,我们应严格把握筛查指征,避免“一刀切”。
总之,肺癌筛查是提高公众意识、早期发现肺癌的重要手段。对于高危人群,定期进行LDCT筛查,可以显著降低肺癌死亡率,提高治愈率和生存率。同时,我们也要理性看待筛查的局限性,严格把握筛查指征,避免过度筛查和过度治疗。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更多人远离“沉默杀手”肺癌,拥抱健康生活。
除了筛查,预防肺癌的关键在于远离危险因素。戒烟、避免被动吸烟、减少职业暴露、加强室内空气净化等措施,都可以降低患肺癌的风险。此外,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适量运动、保持良好的心态等,也有助于预防肺癌。
肺癌的早期症状较为隐蔽,常见的症状包括持续咳嗽、咳痰、咳血、胸痛、气促等。一旦出现这些症状,应尽早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对于高危人群,即使没有症状,也应定期进行筛查,以便及时发现问题。
肺癌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早期肺癌手术切除效果较好,5年生存率可达80%以上。中晚期肺癌则需要综合治疗,提高生活质量和生存期。患者应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总之,肺癌虽然可怕,但并非不可战胜。通过提高公众意识、加强筛查、远离危险因素、积极治疗等措施,我们可以降低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让我们携手努力,共同抗击“沉默杀手”肺癌,守护每个人的健康。
陈娟
鞍山市肿瘤医院
 北京大众健康科普促进会
            北京大众健康科普促进会
         
                         
                         
                         扫一扫 关注我们
            扫一扫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