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腺癌是肺癌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类型,其患者的生存期受到肿瘤分期、治疗方式和患者个体状况等多重因素的影响。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早期诊断和手术治疗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但对于那些已经失去手术机会或者肿瘤已经发生转移的患者而言,传统的化疗和放疗方法往往效果有限。因此,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作为新兴的治疗手段,为肺腺癌患者带来了新的生存希望。
靶向治疗是一种针对性极强的治疗方式,它通过识别肿瘤细胞特有的分子标志物,使用特定的药物来阻断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这种治疗方式相较于传统化疗,具有副作用小、针对性强的优势。对于携带EGFR、ALK等基因突变阳性的肺腺癌患者,靶向治疗可以显著延长他们的生存期,并改善生活质量。例如,EGFR突变阳性的肺腺癌患者接受EGFR-TKI治疗后,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可达10个月以上,远高于传统化疗的4-6个月。此外,靶向治疗药物的不断研发也为肺腺癌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如针对ROS1、BRAF、HER2等其他驱动基因突变的药物。
免疫治疗则是通过激活或增强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来识别和攻击肿瘤细胞。PD-1/PD-L1抑制剂和CTLA-4抑制剂是免疫治疗中常见的药物,它们能够解除肿瘤细胞对免疫系统的“抑制”,让免疫细胞重新获得攻击肿瘤的能力。免疫治疗为那些传统治疗无效的肺腺癌患者提供了新选择,部分患者甚至能够实现长期生存。例如,PD-L1高表达(≥50%)的肺腺癌患者接受PD-1抑制剂单药治疗后,客观缓解率(ORR)可达40%以上,中位总生存期(OS)可达20个月以上。然而,免疫治疗并非适合所有肺腺癌患者,其疗效受到PD-L1表达水平、肿瘤突变负荷(TMB)、微卫星不稳定性(MSI)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然而,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并非万能。它们的效果受到患者肿瘤基因表达、免疫微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且可能会带来一定的副作用。例如,靶向治疗常见的副作用包括皮疹、腹泻、肝功能异常等,而免疫治疗可能导致免疫相关不良事件(irAEs),如肺炎、肝炎、肠炎等。因此,治疗前需要通过精准的分子检测和免疫标志物检测来选择合适的患者。同时,多学科团队(MDT)的合作对于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评估治疗效果和处理治疗相关并发症至关重要。MDT团队通常包括肿瘤内科、胸外科、放疗科、病理科、影像科等多个学科的专家,他们共同讨论患者的病情,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并在治疗过程中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除了生理治疗,心理支持和康复指导也是提高肺腺癌患者生存质量和预后的重要因素。患者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到治疗的依从性和生活质量,因此,提供心理支持和建立良好的医患沟通对于整个治疗过程同样重要。心理干预措施包括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支持性团体等,可以帮助患者缓解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增强治疗信心。此外,康复指导可以帮助患者恢复身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康复措施包括呼吸功能训练、体能训练、营养支持等,可以帮助患者改善呼吸困难、乏力等症状,提高日常活动能力。
综上所述,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的发展为肺腺癌患者带来了新的生存希望。然而,它们并非适合所有患者,需要根据个体情况综合评估和选择。随着研究的深入,未来或许会有更多有效的治疗方法出现,为肺腺癌患者的生存期和生活质量带来更多改善。例如,近年来,抗体药物偶联物(ADC)、细胞免疫疗法(如CAR-T、TCR-T)等新型治疗手段正在积极探索中,有望为肺腺癌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同时,精准医疗的理念也在不断推动肺腺癌的个体化治疗,通过深入研究肿瘤的分子机制,为患者提供更精准、更有效的治疗方案。我们期待未来有更多的突破,让肺腺癌患者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庄乾英
临沂市肿瘤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