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癌,作为妇科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逐年上升。了解这一疾病的病理机制和预防措施,对于降低发病率及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
首先,子宫内膜癌的病理机制主要涉及激素失衡、遗传因素和长期炎症。雌激素水平的持续升高,导致子宫内膜异常增生,是子宫内膜癌发生的关键因素。此外,遗传因素和长期炎症状态也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密切相关。遗传因素中,携带某些基因突变,如林奇综合征相关基因突变,会增加患者发生子宫内膜癌的风险。长期炎症状态,如慢性盆腔炎症,可能导致局部免疫抑制和细胞增生失控,进而诱发子宫内膜癌。
在诊断方面,子宫内膜癌主要依赖影像学检查,包括超声和MRI等,以确定肿瘤的位置和大小。超声可以快速评估子宫内膜的厚度和回声特性,而MRI则能更精确地显示肿瘤的侵犯范围和淋巴结转移情况。组织病理学检查是确诊子宫内膜癌的金标准,通过活检或手术标本,观察细胞形态和结构变化,以明确诊断。病理学检查不仅能确定肿瘤的类型,还能评估肿瘤的分化程度和侵犯范围,为后续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治疗手段包括手术、放疗、化疗和激素治疗。手术是子宫内膜癌的主要治疗方式,包括全子宫切除术和盆腔淋巴结清扫等。术前评估对手术方案的制定至关重要,包括肿瘤分期、患者一般状况等。术前评估通常包括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心肺功能评估等,以评估患者的手术风险和耐受性。术后管理包括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如感染、出血和淋巴水肿等,以及随访和复发监测。术后定期随访,包括妇科检查、影像学检查和肿瘤标志物检测等,对于及时发现复发和转移具有重要意义。心理支持也是治疗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环,特别是对于晚期患者。心理干预和心理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的情绪状态,提高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
分期对子宫内膜癌患者的预后影响显著。早期患者由于肿瘤局限,预后相对较好。而晚期患者,由于肿瘤已扩散,预后较差。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制定了子宫内膜癌的分期标准,根据肿瘤侵犯范围、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情况,将子宫内膜癌分为Ⅰ-Ⅳ期。早期患者,尤其是Ⅰ期患者,5年生存率可达80%以上。而晚期患者,尤其是Ⅲ-Ⅳ期患者,5年生存率明显下降,预后较差。因此,识别高危因素并采取预防措施,对于降低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具有重要意义。
肥胖和糖尿病是子宫内膜癌的两大高危因素。肥胖患者体内雌激素水平较高,且常伴有胰岛素抵抗,这些均增加子宫内膜癌的风险。研究表明,体质指数(BMI)每增加5个单位,子宫内膜癌的风险增加1倍以上。糖尿病患者由于长期高血糖状态,也易导致子宫内膜异常增生。长期高血糖可导致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水平升高,进而刺激子宫内膜细胞增殖。因此,控制体重和血糖,对于子宫内膜癌的预防至关重要。建议通过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和戒烟限酒等健康生活方式,控制体重和血糖水平。
总之,子宫内膜癌是一种与激素失衡密切相关的妇科恶性肿瘤。早期诊断和治疗,以及高危因素的识别和预防,对于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控制体重和血糖,是预防子宫内膜癌的关键措施之一。希望每位女性都能关注子宫内膜癌的预防,维护自身健康。通过提高公众对子宫内膜癌的认识,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我们有望降低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预后。
韦红峰
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