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作为全球范围内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高不下。在我国,肝癌的高发与慢性乙型肝炎感染密切相关,存在“肝炎—肝硬化—肝癌”的演变过程。这一三部曲模式提示,乙肝患者若不加以重视和管控,其发展为肝癌的风险极高。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引起肝炎的主要病因,长期感染可导致肝脏炎症反复发作,进而演变为肝硬化,最终可能发展为肝癌。该过程体现了肝脏疾病进展的连续性和复杂性。因此,对于40岁以上乙肝患者而言,定期进行肝癌筛查显得尤为重要,这能显著提高肝癌的早期诊断率和治疗效果。
针对40岁以上乙肝患者的筛查指南建议,患者每年应进行至少一次肝脏彩超检查。彩超是一种无创、快速、经济的检查手段,能够发现肝脏的形态学变化,如肝脏大小、回声、结构等,对于早期发现肝脏肿瘤具有重要价值。有研究表明,定期进行肝脏彩超检查的乙肝患者,肝癌的早期诊断率可提高30%以上,生存率也明显提高。
同时,血清甲胎蛋白(AFP)检测是肝癌筛查的另一重要手段。AFP是一种肿瘤标志物,其在肝癌患者的血液中水平往往升高,对于肝癌的早期诊断具有辅助作用。有数据显示,AFP检测的敏感性可达60%以上,特异性可达90%以上。因此,乙肝患者应定期进行AFP检测,以便及时发现异常。
值得注意的是,筛查并非预防肝癌的唯一手段。乙肝患者应积极接种乙肝疫苗,以减少感染风险;同时,应定期进行肝功能检查和病毒载量监测,以评估病情进展和治疗效果。此外,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均衡饮食、适量运动等,也对预防肝癌有积极作用。有研究显示,戒烟和限酒可使肝癌发病风险降低50%以上。
总之,对于40岁以上乙肝患者而言,遵循“肝炎—肝硬化—肝癌”三部曲的预防筛查指南,通过定期进行肝脏彩超和AFP检测,可以显著提高肝癌的早期诊断率,从而提高治疗效果,改善预后。这不仅是对个人健康的负责,也是对家庭和社会的贡献。此外,乙肝患者还应积极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以减少肝炎反复发作对肝脏的损害。有研究显示,抗病毒治疗可使肝癌发病风险降低70%以上。
预防肝癌,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政府应加大对乙肝防治的投入,提高乙肝疫苗接种率;医疗机构应加强对乙肝患者的随访管理,提高肝癌筛查率;媒体应加大乙肝防治的科普宣传,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有效降低肝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保护人民的生命健康。
总的来说,肝癌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恶性肿瘤。对于40岁以上乙肝患者这一高危人群,应重视肝癌的预防和筛查,通过定期进行肝脏彩超和AFP检测,提高肝癌的早期诊断率和治疗效果,降低肝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同时,全社会也应共同努力,加大乙肝防治力度,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为降低肝癌的疾病负担做出贡献。
谢占涛
河南省人民医院本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