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作为全球第三大癌症相关死因之一,以其高发病率和死亡率给全球公共卫生带来了巨大负担。其中,肝细胞癌占据了肝癌的绝大多数,约占80%以上。在中国,肝癌的高发态势与慢性乙肝病毒(HBV)感染密不可分。数据显示,我国约有70%的肝癌患者与HBV感染相关。然而,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和酒精性肝病(ALD)也逐渐成为不可忽视的肝癌诱因。
肝癌的发病机制复杂,涉及遗传、环境和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HBV感染是肝癌的主要病因之一,病毒在肝细胞内复制,导致肝脏炎症、纤维化,最终可能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MAFLD和ALD作为代谢性疾病,与肥胖、糖尿病、高血压等代谢紊乱密切相关,其发病机制涉及脂肪在肝脏的堆积、氧化应激、炎症反应等,长期损伤肝细胞,增加肝癌风险。
预防肝细胞癌,既需要全球视角,也需要结合中国实践。以下是降低肝细胞癌风险的几个关键点:
乙肝病毒防控
:我国是乙肝病毒感染的高流行区,通过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和成人高危人群的疫苗接种,可以有效降低HBV感染率,从而减少肝癌的发生率。此外,对于已经感染HBV的人群,应定期监测病毒载量和肝功能,必要时进行抗病毒治疗,控制病毒复制。
健康生活方式
:控制饮酒量,避免长期过量饮酒导致的肝脏损伤。同时,保持均衡饮食,减少高脂肪、高糖食物的摄入,预防肥胖和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的发生。适量运动,维持健康体重,有助于改善代谢紊乱,降低肝癌风险。
定期体检
:对于有肝癌风险的人群,如慢性肝病患者、长期饮酒者等,应定期进行肝功能检查和肝脏超声检查,以便早期发现肝脏病变。对于高危人群,可考虑进行血清甲胎蛋白(AFP)检测和肝脏磁共振成像(MRI)等检查,提高早期诊断率。
积极治疗慢性肝病
:对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应根据医生建议进行抗病毒治疗,以控制病毒复制,减缓肝纤维化进程,降低肝癌风险。对于MAFLD和ALD患者,应积极控制代谢紊乱,改善生活方式,必要时进行药物治疗,以减少肝脏损伤。
避免接触致癌物质
:减少接触如黄曲霉毒素等已知的肝脏致癌物,这些物质常见于发霉的粮食和坚果中。保持食品安全和卫生,避免食用霉变食物,有助于降低肝癌风险。
提高公众健康意识
:通过教育和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肝癌预防的认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普及肝癌相关知识,提高公众对肝癌高危因素的警惕性,有助于降低肝癌的发病率。
在中国,肝癌的防控工作已取得一定成效,但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肝癌的预防工作仍任重道远。通过科学的生活方式和有效的健康管理,我们可以在全球范围内降低肝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保护人们的健康。未来,我们仍需在肝癌的病因学、发病机制、早期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加强研究,为肝癌的防控提供更多科学依据。同时,加强国际合作,共享肝癌防控经验,提高全球肝癌防控水平,是实现"健康中国2030"和"全球健康2030"目标的重要举措。让我们携手努力,共同抗击肝癌,为人类健康事业贡献力量。
高忠
上海安达医院
北京大众健康科普促进会
扫一扫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