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癌,或称为大肠癌,是一类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两种类型。根据肠癌在结肠的不同部位,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盲肠和乙状结肠等类型。在我国,直肠癌的发病率最高,其次为结肠癌。肠癌的临床表现和治疗预后与其组织学分型和解剖部位分类密切相关。
肠癌的大体分型主要包括溃疡型、肿块型、浸润型和混合型。溃疡型肠癌最为常见,占比超过50%,其特点是易发生出血和感染,且可能较早发生肠壁穿破,向周围组织浸润,预后相对较差。肿块型肠癌向周围组织的浸润较少,患者的预后相对较好。浸润型肠癌沿着肠壁生长,可能导致肠腔狭窄,这类肠癌转移较早,预后差。混合型肠癌则同时具备上述几种类型的疾病特点。
在组织学分型上,肠癌可以分为腺癌、腺鳞癌和未分化癌。腺癌是最常见的类型,进一步细分为管状腺癌、乳头状腺癌、黏液腺癌和印戒细胞癌。腺鳞癌较为少见,由鳞癌细胞和腺癌细胞构成。未分化癌的癌细胞无成熟腺管样结构,细胞排列无规则,预后往往较差。
解剖部位分类上,肠癌可分为直肠癌、左半结肠癌和右半结肠癌。直肠癌是指从齿状线至直肠乙状结肠交界处的癌;左半结肠癌包括左侧横结肠癌、降结肠癌和乙状结肠癌;右半结肠癌则包括盲肠癌、升结肠癌和右侧横结肠癌。
肠癌的临床分期通常基于癌肿原发灶的范围、淋巴结转移情况以及是否存在远处转移来判断,这对于制定治疗方案和进行疾病预后评估至关重要。肠癌早期主要影响结肠和直肠,而随着疾病进展,肿瘤可能发生转移,累及肝、肺、骨等器官。
了解肠癌的组织学分型及其临床意义对于早期诊断、治疗选择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作用。正确的分型有助于医生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和预后。
肠癌的发病原因多样,包括遗传因素、不良饮食习惯、慢性炎症性肠病、年龄等因素。遗传因素中,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和遗传性非息肉性肠癌是最常见的遗传性肠癌类型。不良饮食习惯,如高脂肪、低纤维饮食,与肠癌的发病风险增加有关。慢性炎症性肠病,如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也与肠癌的发生密切相关。此外,年龄是肠癌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肠癌的发病率逐渐上升。
肠癌的临床表现多样,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随着肿瘤的进展,可能出现腹痛、腹泻、便秘、便血、贫血、体重下降等症状。部分患者可能以肠梗阻或急性腹痛为首发症状。对于高危人群,如家族史阳性、慢性炎症性肠病患者、年龄大于50岁的人群,应定期进行肠癌筛查,包括粪便隐血试验、结肠镜检查等。
肠癌的治疗方法多样,包括手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手术是肠癌治疗的主要方法,包括根治性手术和姑息性手术。根治性手术旨在完全切除肿瘤及其周围的组织,以实现治愈;姑息性手术主要用于缓解症状,如肠梗阻。放疗和化疗常用于辅助手术,以减少术后复发的风险,或用于晚期肠癌患者的姑息治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是近年来肠癌治疗的新进展,通过针对特定的分子靶点或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以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
肠癌的预后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肿瘤的分期、组织学类型、治疗方式、患者年龄和基础健康状况等。早期肠癌的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而晚期肠癌的5年生存率则显著降低。因此,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提高肠癌患者的生存质量和预后至关重要。
总之,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其发病原因多样,临床表现复杂,治疗方法多样。了解肠癌的组织学分型、解剖部位分类和临床分期对于早期诊断、治疗选择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对于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肠癌筛查,以实现早期发现和治疗。通过综合治疗手段,有望提高肠癌患者的生存质量和预后。
尤俊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北京大众健康科普促进会
扫一扫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