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MZL)是一种源于成熟B细胞的非霍奇金淋巴瘤,占所有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约10%。该病包括脾边缘区淋巴瘤(SMZL)、淋巴结边缘区淋巴瘤(NMZL)和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EMZL)。本文将系统介绍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的诊断与治疗的关键步骤。
临床表现
MZL患者常表现为无痛性淋巴结肿大,可累及脾、肝、胃肠道等结外器官。部分患者伴有发热、盗汗、体重减轻等全身症状。临床上需与其他类型的淋巴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鉴别。
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如CT、MRI、PET-CT等有助于评估病变范围和受累器官。PET-CT对MZL的分期和疗效评估具有重要价值。
组织病理学检查
组织病理学检查是诊断MZL的金标准。MZL的病理特征为小淋巴细胞与中心细胞混合,边缘区B细胞散在分布。免疫组化可证实B细胞来源,CD10、Bcl-6等表达有助于与其他B细胞淋巴瘤鉴别。
分子遗传学检查
MZL常伴有染色体易位、基因突变等分子遗传学异常。如SMZL常伴有IgH/BCL2易位,NMZL常伴有BCL2、BCL6基因突变等。分子遗传学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和预后评估。
治疗方案
MZL的治疗需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一般状况、病变范围等因素。早期、局限性病变可考虑局部切除或放疗。晚期、广泛病变多采用化疗或免疫化疗,如利妥昔单抗+CHOP、CVP等方案。部分年轻患者可考虑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需个体化,权衡疗效与毒副反应。
随访与预后
MZL患者需定期随访,监测病变变化、评估疗效。MZL的预后相对良好,5年生存率约70%。但部分患者可进展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较差。需密切监测、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多学科团队合作
MZL的诊断与治疗需多学科团队合作,包括血液科、病理科、影像科、放疗科等。通过整合各科专业知识,为患者制定最佳治疗方案,提供全程管理,改善预后。
个体化治疗的重要性
由于MZL患者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分子遗传学异常具有异质性,因此治疗需个体化。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一般状况、病变范围等因素,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治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提高疗效,减少毒副反应。
长期随访的必要性
MZL患者需长期随访,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定期随访可及时发现病情进展,评估疗效,调整治疗方案。部分MZL患者可进展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较差。长期随访有助于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改善预后。
总之,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的诊断需综合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病理学检查等多方面信息。治疗需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方案。MZL患者需长期随访,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多学科团队合作,为MZL患者提供全程管理,改善预后。
唐友红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