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肝癌,简称肝癌,是一种起源于肝脏组织的恶性肿瘤,根据细胞来源不同可分为肝细胞癌(HCC)、肝内胆管癌(ICC)和混合性肝细胞胆管癌(CHC)。其中,肝细胞癌占比最高,约占85%至90%。肝癌的发病率在全球常见癌症中排名第六,死亡率则高居第四,每年约有84.1万新发病例和78.2万死亡病例。肝癌在东亚地区,包括蒙古、日本、韩国等地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而在欧洲、美国等地区近年来也呈现出上升趋势。在我国,肝癌的发病率约为每十万人26例,死亡率为每十万人23例,考虑到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全球约有50%的肝癌新发病例和死亡人数在我国。
肝癌的风险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慢性肝炎病毒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长期酗酒、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长期食用含有黄曲霉素的食物、遗传性肝病以及某些环境因素等。这些因素可以导致肝脏慢性炎症,进而增加肝细胞的癌变风险。例如,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全球肝癌的主要诱因之一,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虽然在全球范围内的发病率较低,但在某些地区仍是肝癌的重要风险因素。长期酗酒会导致肝脏损伤和肝硬化,从而增加肝癌的风险。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作为一种与代谢综合征相关的疾病,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也被认为是肝癌的潜在风险因素。黄曲霉素是一种由真菌产生的毒素,长期食用含有黄曲霉素的食物会增加肝癌的风险。遗传性肝病如威尔逊病、血色病等,也与肝癌的发生有关。此外,某些环境因素如接触某些化学物质、职业暴露等,也可能增加肝癌的风险。
早期征兆识别对于肝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肝癌的早期症状通常不明显,可能包括乏力、食欲不振、体重下降、上腹部不适等非特异性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黄疸、腹水、肝区疼痛等症状。黄疸是由于胆红素代谢障碍导致的皮肤和黏膜黄染,是肝癌晚期的常见症状。腹水是由于肝功能衰竭导致腹腔内液体积聚,是肝癌晚期的严重并发症。肝区疼痛可能是由于肿瘤侵犯肝包膜或邻近组织引起的。对于高风险人群,如慢性肝炎患者、长期饮酒者和有家族肝癌史的人群,定期进行肝癌筛查是非常重要的。
肝癌的筛查方法主要包括血液检测甲胎蛋白(AFP)和肝脏超声检查。AFP是一种肿瘤标志物,其水平升高可能提示肝癌的存在,但AFP升高并不一定意味着肝癌,它也可能在其他肝脏疾病或妊娠期间升高。肝脏超声检查是一种无创、经济且有效的检查手段,可以发现肝脏的占位性病变。对于AFP升高或超声检查发现异常的患者,进一步的影像学检查如CT或MRI是必要的,以确定病变的性质。CT和MRI可以提供更详细的肝脏结构和病变信息,有助于肝癌的诊断和分期。此外,对于部分难以确诊的患者,还可以通过肝脏活检来明确诊断。肝脏活检是通过穿刺获取肝组织标本,进行病理学检查,以确定病变的性质。
肝癌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肝功能、肿瘤分期、全身状况等因素。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射频消融、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手术切除是肝癌根治性治疗的首选方法,适用于早期肝癌患者。射频消融是一种局部消融治疗,适用于部分不能手术切除的小肝癌患者。TACE是通过阻断肿瘤的血供,同时释放化疗药物,达到控制肿瘤生长的目的,适用于部分中晚期肝癌患者。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是近年来新兴的治疗手段,通过抑制肿瘤生长和增强机体免疫力,达到控制肿瘤的目的,适用于部分晚期肝癌患者。对于部分晚期肝癌患者,还可以考虑肝移植治疗。肝移植是将病变肝脏整体切除,替换为健康供肝,适用于部分符合条件的晚期肝癌患者。
总之,识别肝癌的风险因素和早期征兆对于提高肝癌患者的生存率至关重要。通过定期筛查和早期诊断,可以显著改善肝癌患者的预后。公众应提高对肝癌的认识,特别是对于高风险人群,更应重视定期检查的重要性。同时,加强肝癌的预防措施,如积极治疗慢性肝炎、控制饮酒、改善饮食习惯、避免接触致癌因素等,也是降低肝癌发生风险的重要手段。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有效遏制肝癌的高发态势,保护人民的生命健康。
黄若山
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