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作为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中较为常见的一种亚型,在成人恶性肿瘤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在NHL中的发病率高达30%至40%,以其高度侵袭性,对患者的健康构成严峻挑战。DLBCL之所以被称为“弥漫大”,是因为在显微镜下观察到肿瘤细胞在淋巴结内广泛分布,其形态多样,包括中心母细胞、免疫母细胞和多形性细胞等。这些细胞起源于B淋巴细胞,是免疫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负责抗体的产生。然而,当这些细胞发生恶性转化时,便可能迅速增殖并侵袭身体多个部位。
DLBCL的临床表现具有高度异质性,患者可能会出现多种不同的症状。其中最常见的首发症状是无痛性淋巴结肿大,常见于颈部、腋窝或腹股沟等部位。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还可能出现发热、夜间盗汗、体重下降等全身症状,以及脾脏肿大、骨髓受侵、胃肠道症状等多系统受累的表现。这些症状的多样性使得DLBCL的诊断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为了准确诊断DLBCL,医生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表现和体征。影像学检查,如CT、MRI和PET-CT,是评估病变范围和侵犯程度的重要手段。CT扫描能够快速提供身体多个部位的横断面图像,帮助医生发现淋巴结肿大和其他器官的异常;MRI则因其对软组织的高分辨率,尤其在脑部和脊髓等部位的检查中显示出优势;PET-CT则通过检测肿瘤细胞的代谢活性,为肿瘤的分期和疗效评估提供重要信息。这些影像学技术与临床表现相结合,为DLBCL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
确诊DLBCL需要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这包括对肿瘤细胞的形态学观察、免疫表型分析和分子遗传学检测。细胞形态学检查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形态特征,以确定肿瘤的类型;免疫表型分析利用特定的抗体标记肿瘤细胞表面的蛋白质,以识别细胞的来源和分化状态;分子遗传学检测则通过分析肿瘤细胞的DNA和RNA,揭示肿瘤的遗传变异和分子机制。这些检查结果对于明确DLBCL的诊断、区分DLBCL与其他类型的淋巴瘤以及指导后续治疗至关重要。
DLBCL的分子亚型对患者的预后和治疗选择具有显著影响。目前,研究者已经识别出多个分子亚型,其中最为重要的是GCB型和ABC型。GCB型DLBCL与生发中心B细胞的基因表达模式相似,而ABC型则与活化B细胞相似。这两种亚型的预后存在差异,GCB型通常预后较好。此外,患者的年龄、Ann Arbor分期、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等因素也会影响预后。年轻患者、低IPI评分和GCB型DLBCL患者的预后相对较好。
R-CHOP方案是DLBCL的标准一线治疗方案,该方案结合了利妥昔单抗(一种靶向CD20阳性B细胞的单克隆抗体)和多种化疗药物,旨在增强化疗效果并减少副作用。R-CHOP方案的引入显著提高了DLBCL患者的生存率,成为治疗DLBCL的基石。然而,仍有部分患者对R-CHOP方案不敏感或在治疗后复发。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医学界正在积极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包括新型靶向药物、免疫治疗和CAR-T细胞疗法等。这些新疗法有望为DLBCL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提高疗效并改善预后。
综上所述,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是一种高度异质性的侵袭性淋巴瘤,其临床表现多样,诊断依赖于临床表现、影像学和组织病理学检查。分子亚型对预后和治疗选择至关重要,R-CHOP作为标准一线治疗方案,而新治疗方法的研究正在进行中,有望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加强对DLBCL的深入认识,有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对DLBCL的治疗将更加精准和有效,为患者带来更大的生存希望。
侯文宜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