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环烃致癌机制在肠癌中的研究进展

2025-07-02 10:17:04       3232次阅读

结肠癌,作为消化系统中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机制复杂,涉及遗传、环境及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近年来,多环烃(PAHs)作为一类广泛存在于环境中的致癌物质,其在肠癌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引起了科研人员的高度关注。本文将介绍多环烃的致癌机制及其在肠癌中的研究进展。

首先,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在性别上存在差异,男性患者多于女性,男女比例约为2-3:1。这种差异可能与激素水平、生活习惯以及遗传因素有关。此外,临床观察发现,部分结肠癌是在直肠息肉或血吸虫病的基础上发生的,这提示我们息肉和慢性炎症可能是肠癌的前驱病变。

多环烃是一类由多个融合的苯环构成的有机化合物,广泛存在于环境中,包括烟草烟雾、汽车尾气、工业排放和烧烤食物中。它们具有强烈的致突变和致癌作用,是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认定的一类致癌物。

多环烃的致癌机制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DNA加合物的形成:多环烃在体内代谢活化后,可与DNA形成加合物,导致DNA损伤和基因突变,进而诱发癌变。研究表明,多环烃代谢产物与DNA结合后,可引发DNA双链断裂,导致细胞周期紊乱和细胞凋亡抑制,从而促进癌细胞的增殖和存活。

氧化应激:多环烃可诱导细胞产生大量活性氧(ROS),导致氧化应激,损伤细胞膜、蛋白质和DNA,促进癌变。氧化应激可通过激活应激信号通路,如NF-κB和MAPKs,促进炎症因子和细胞增殖因子的表达,进而促进肠癌的发生和发展。

炎症反应:多环烃可激活炎症信号通路,引起慢性炎症,后者通过产生炎症因子和活性氧,促进肠癌的发生和发展。慢性炎症可导致细胞微环境的改变,如缺氧和酸中毒,进一步促进肠癌的进展。

肠道菌群失衡:多环烃可破坏肠道菌群平衡,增加肠道中的有害菌,减少有益菌,后者通过产生毒素和炎症因子,促进肠癌的发生。肠道菌群失衡可导致肠道屏障功能障碍,增加肠道炎症和肠癌的风险。

此外,高脂高蛋白饮食可刺激肠道分泌更多的胆酸,后者在肠道厌氧菌的作用下,可生成不饱和的多环烃,进一步增加肠癌的风险。高脂饮食还可通过激活肠道炎症信号通路,促进肠癌的发生。

综上所述,多环烃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其致癌机制涉及DNA损伤、氧化应激、炎症反应和肠道菌群失衡等多个方面。因此,减少多环烃的暴露、改善饮食习惯和控制慢性炎症,对于预防结直肠癌具有重要意义。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阐明多环烃与结直肠癌的关系,为肠癌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此外,还需要开展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明确多环烃暴露与结直肠癌发病风险的剂量-反应关系,为制定有效的防癌措施提供依据。同时,针对多环烃引起的DNA损伤、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等关键环节,开发特异性的干预策略,有望为结直肠癌的防治提供新的途径。

江前前

徐州市中医院

下一篇联合治疗在KRAS突变肺癌中的应用前景
上一篇胰腺癌的生物学特性与治疗响应分析
联系我们/ABOUT US
  • 电话:010-87153955
  •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方庄1号院安富大厦1416室
  • 电邮:mail@dzjkkp.org
扫一扫 关注我们

版权所有 © 北京大众健康科普促进会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8047971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51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