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全球致死率极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治疗策略的选择对患者的生存质量和预后至关重要。手术切除因其直接对肿瘤的攻击性而备受关注。本文将深入探讨非小细胞肺癌手术中的两种主要术式:肺叶切除术与亚肺叶切除术,以及它们在临床决策中的应用。
肺叶切除术,作为非小细胞肺癌手术的标准术式,其核心在于完整切除包含肿瘤的整个肺叶以及清扫周围淋巴结。这一术式适用于早期肺癌患者,尤其是肿瘤较小且无淋巴结转移或仅有轻微转移的情况。根据国际肺癌研究协会(IASLC)的TNM分期系统,对于Ⅰ期和部分Ⅱ期肺癌患者,肺叶切除术后的5年生存率相对较高,如ⅠA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手术切除后的5年生存率可达70% - 90%。肺叶切除术通过彻底清除癌细胞,为患者争取最大的治愈机会。
相对于肺叶切除术,亚肺叶切除术包括楔形切除术和肺段切除术,适用于那些身体状况较差或肿瘤较小、位置特殊的患者。亚肺叶切除术的优势在于能保留更多的健康肺组织,降低手术风险,减少术后并发症,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尽管如此,亚肺叶切除术的适应症需要严格评估,以确保手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对于中晚期肺癌患者,手术的可行性需要综合考虑肿瘤的分期与扩散程度、患者的身体状况等多种因素。例如,Ⅲ期肺癌患者中,部分ⅢA期患者经过新辅助放化疗后,肿瘤可能降期,从而获得手术机会。而ⅢB和ⅢC期患者,由于肿瘤侵犯范围广泛,手术难以彻底切除,通常需要采用放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综合治疗手段。对于已经转移至远处器官的Ⅳ期肺癌患者,手术通常不是首选,但在特殊情况下,如孤立性脑转移或寡转移,可以考虑手术切除原发病灶和转移灶,联合其他治疗手段以延长患者生存期。
在决定是否进行手术以及选择何种手术方式时,患者的心肺功能是关键考量因素。肺癌手术对心肺功能要求较高,术前需进行肺功能测试和心脏评估。若患者存在严重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冠心病、心力衰竭等心肺疾病,可能无法耐受手术创伤,此时医生会谨慎评估手术的可行性,并可能建议采取保守治疗。患者的营养状况、年龄、是否合并其他基础疾病等因素,也会影响手术决策。
综上所述,肺叶切除术与亚肺叶切除术的选择需基于肿瘤的具体情况、患者的身体状况及手术风险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量。对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而言,与医疗团队密切合作,制定个性化的治疗计划是提高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的关键。
值得注意的是,手术并非所有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首选治疗手段。对于部分早期患者,立体定向放疗(SBRT)可作为手术的替代方案,尤其适用于无法耐受手术的患者。SBRT通过高剂量、精准照射肿瘤,达到局部控制肿瘤的目的。对于部分Ⅰ期和Ⅱ期患者,SBRT的疗效与手术相当,且并发症风险更低。
此外,术前新辅助治疗在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部分ⅢA期患者,术前新辅助化疗或放化疗可缩小肿瘤体积,提高手术切除率和生存率。新辅助治疗有助于评估肿瘤对治疗的反应,为后续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术后辅助治疗同样不可忽视。对于部分ⅠB-ⅢA期患者,术后辅助化疗可降低复发风险,提高生存率。对于部分ⅢA-ⅢB期患者,术后辅助放疗可提高局部控制率。术后辅助治疗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病理分期、分子分型等,制定个体化方案。
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作为非小细胞肺癌治疗的新兴手段,近年来取得了显著进展。对于携带特定驱动基因突变的患者,如EGFR、ALK、ROS1等,靶向治疗可显著提高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免疫治疗通过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攻击肿瘤细胞,为晚期患者带来新的治疗希望。然而,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并非适用于所有患者,需根据患者的基因检测结果和免疫标志物水平,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总之,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需综合考虑手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多种手段,制定个体化、多学科的综合治疗方案。患者应与医疗团队密切合作,根据自身的肿瘤特征、身体状况、治疗反应等因素,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治疗策略,以期获得最佳疗效和生活质量。
w
上海天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