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一种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占所有非霍奇金淋巴瘤的30-40%。由于其高度异质性,部分病例对常规化疗反应不佳,复发或难治性病例的治疗一直是医学界面临的重大挑战。近年来,随着免疫学和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疗法的出现为这一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CART疗法的原理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改造T细胞,使其表达嵌合抗原受体(CAR)。CAR是一种人工合成的受体,由单克隆抗体的抗原结合域和T细胞表面信号分子的跨膜及胞内结构域组成。这种受体能够精准识别肿瘤细胞表面的特定抗原,激活T细胞,进而杀伤肿瘤细胞。在DLBCL治疗中,CART疗法主要针对CD19等B细胞特异性抗原。CD19是一种在成熟B细胞表面广泛表达的膜蛋白,在DLBCL细胞中高表达,而在正常组织中表达较低,因此是理想的CART治疗靶点。
与传统治疗方法相比,CART疗法具有以下优势:
高效性:CART细胞一旦激活,可迅速扩增并杀伤肿瘤细胞,疗效显著。在一些临床试验中,CART疗法治疗难治性DLBCL患者的客观缓解率可达50-70%,完全缓解率可达30-40%,远高于传统化疗。
持久性:与传统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输注不同,CART细胞可在体内长期存活,形成记忆T细胞,为患者提供持久的免疫保护。一些患者在接受CART治疗后,可持续缓解数年甚至更长时间。
特异性强:CART疗法主要针对肿瘤细胞,对正常细胞影响较小,副作用相对较轻。由于CART细胞只识别表达特定抗原的肿瘤细胞,对正常B细胞的影响有限,因此常见的副作用主要是一过性的B细胞减少,而非严重的骨髓抑制。
然而,CART疗法在DLBCL治疗中仍面临一些挑战:
肿瘤逃逸:部分DLBCL细胞可能通过丢失靶抗原(如CD19)等方式逃避CART细胞的杀伤。此外,CART细胞的杀伤作用可能诱导肿瘤细胞表面抗原表达下调,从而降低疗效。针对这一问题,正在研究开发多靶点CART疗法和通用型CART疗法,以提高疗效和克服抗原逃逸。
毒副作用:虽然CART疗法特异性强,但仍可能出现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等严重毒副反应。CRS是CART疗法特有的严重并发症,表现为高热、低血压、器官功能损害等全身炎症反应,严重者可危及生命。目前,通过预处理、监测和及时干预,CRS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已显著降低。
个体差异:不同患者对CART疗法的反应存在差异,可能与肿瘤负荷、肿瘤微环境、患者基础状况等因素有关。因此,需要对患者进行个体化评估,优化治疗方案和剂量,以提高疗效和安全性。
总之,CART疗法为复发难治DLBCL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选择,但仍需进一步优化,以克服肿瘤逃逸等问题,提高疗效和安全性。未来,CART疗法有望与其他治疗手段如靶向药物、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联合应用,为DLBCL患者提供更有效的综合治疗策略。随着CART疗法的不断改进和创新,相信将为DLBCL患者带来更多生的希望。
冯雪华
山东医专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