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全球第六大常见癌症,其病理组织学特征与临床意义是医学界关注的焦点。在中国,肝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2022年,原发性肝癌发病人数达36.77万,居新发癌症第四位,死亡人数高达31.65万,位列第二。原发性肝癌主要包括肝细胞癌(HCC)、肝内胆管癌(ICC)和混合型肝细胞癌-胆管癌(cHCC-CCA)三种病理学类型。其中,HCC占比最高,达75%至85%;ICC占10%至15%。
肝细胞癌(HCC)起源于肝细胞,其病理组织学特征表现为细胞核大、核仁明显,细胞质丰富且含有大量嗜酸性颗粒。HCC的临床意义在于它是肝癌中最常见类型,对化疗和放疗的反应较差,而对介入治疗和靶向治疗较为敏感。HCC的预后与肿瘤大小、数量、有无血管侵犯及肝功能状态等因素密切相关。早期发现和治疗对改善HCC患者预后至关重要。
肝内胆管癌(ICC)起源于胆管细胞,其病理组织学特征为细胞排列成腺管状或条索状,细胞核圆形或卵圆形,核仁不明显,细胞质少。ICC的临床意义在于它对化疗和放疗的反应较好,但由于肿瘤位置深在,手术切除困难,预后相对较差。ICC的治疗需综合考虑手术切除、化疗、放疗等多种手段。
混合型肝细胞癌-胆管癌(cHCC-CCA)是一种罕见的肿瘤,兼具HCC和ICC的病理组织学特征。cHCC-CCA的临床意义在于其生物学行为复杂,治疗和预后均受到HCC和ICC特征的影响。cHCC-CCA的治疗需综合评估HCC和ICC的治疗策略,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综上所述,肝癌的病理组织学特征不仅决定了其生物学行为,还直接影响临床治疗的选择和预后。准确识别肝癌的病理类型对于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至关重要。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对肝癌病理组织学特征的深入研究将为肝癌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多科学依据。
肝癌的发病机制复杂,与多种因素相关。病毒感染(如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是肝癌的主要危险因素。此外,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酒精性肝病、遗传性肝病等也是肝癌的高危因素。预防肝癌的关键在于控制危险因素,如接种乙肝疫苗、抗病毒治疗、戒酒等。
肝癌的临床表现多样,早期往往缺乏特异性症状。随着肿瘤进展,患者可能出现腹痛、消瘦、黄疸、腹水等表现。血清肿瘤标志物(如甲胎蛋白AFP)的检测对肝癌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影像学检查(如超声、CT、MRI)也是肝癌诊断的重要手段。
肝癌的治疗需综合考虑肿瘤分期、肝功能状态、患者全身状况等因素。早期肝癌可通过手术切除、肝移植等手段实现根治。中晚期肝癌则需综合运用介入治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多种手段。多学科综合治疗(MDT)模式在肝癌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可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
总之,肝癌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恶性肿瘤。深入研究肝癌的病理组织学特征,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是提高肝癌治疗效果的关键。同时,加强肝癌的预防和早期筛查,对降低肝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对肝癌的认识将更加深入,肝癌的治疗效果也必将得到进一步提高。
江前前
徐州市中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