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是全球范围内导致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因素之一。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作为其中的一种,其病变基础是动脉壁内脂肪和胶原蛋白的沉积,形成斑块,导致血管狭窄或闭塞,进而影响血液流动。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的发生涉及多种危险因素,包括遗传因素、年龄、性别、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和肥胖等。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导致动脉壁内皮细胞损伤,随后脂质沉积、炎症反应以及平滑肌细胞增殖,最终形成粥样硬化斑块。斑块的增长可能使血管狭窄,减少血流,甚至导致血管闭塞。在某些情况下,斑块破裂可触发血栓形成,迅速阻塞血管,引发心肌梗死或脑卒中等严重心血管事件。
对于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患者,尤其是药物过敏者,治疗需更加谨慎。药物治疗必须遵循医嘱,严格掌握药物适应症和禁忌症。药物过敏者应避免使用可能引起过敏反应的药物,如某些抗生素、解热镇痛药等。患者应向医生详细说明自己的过敏史,帮助医生选择安全的药物。
肝肾功能受损、出血倾向等特殊情况的患者,药物使用需谨慎。某些药物可能加重肝肾负担,或增加出血风险。例如,肾功能不全患者应避免使用经肾脏排泄的药物,如某些利尿剂和非缁体抗炎药。有出血倾向的患者应避免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或抗凝药物,如阿司匹林、华法林等。
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患者应定期监测肝肾功能、血脂、血压等指标,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高血脂患者应定期检查血脂水平,根据结果调整降脂药物的剂量。高血压患者应定期监测血压,调整降压药物。
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控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病情至关重要。患者应戒烟限酒,避免过度摄入高脂、高糖、高盐食物,保持均衡饮食。适量运动有助于控制体重、降低血压、改善血脂水平。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也有助于病情控制。
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的治疗目标是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预防心血管事件。药物治疗包括抗血小板药物、降脂药、降压药等。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可以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降脂药物如他汀类药物可以降低胆固醇水平,减缓斑块进展。降压药物如ACE抑制剂或ARB类药物可以降低血压,减少心脏负荷。
除了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外科手术也是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的重要治疗手段。介入治疗如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和支架植入术,可以恢复血管通畅。在某些情况下,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可能是必要的。
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的预防同样重要。通过控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戒烟限酒,保持健康饮食和适量运动,可以有效降低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的风险。
总之,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患者在接受药物治疗时,应根据自身情况和医生建议,选择合适的药物,并定期监测相关指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同时,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通过合理用药和良好生活习惯的结合,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患者可以有效控制病情,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周京江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东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