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作为全球范围内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首位的恶性肿瘤,其早期诊断和规范化治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肺癌起源于支气管粘膜上皮,因此亦称为支气管肺癌,其癌细胞具有向四周乃至全身扩散的能力。近半个世纪以来,特别是在工业发达国家,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急剧上升,成为男性癌症死亡的首要原因,而女性的发病率也在显著增加。
肺癌多见于40岁以上人群,发病年龄高峰集中在60至79岁之间,男女患病比例约为2.3:1。种族、家族史和吸烟习惯均对肺癌的发病有显著影响。肺癌在肺部的分布具有特征性,右肺发病率高于左肺,上叶发病率高于下叶,从主支气管到细支气管都可能发生癌肿。根据肺癌发生的位置,可以分为中央型肺癌和周围型肺癌,前者起源于主支气管或肺叶支气管,靠近肺门;后者则起源于肺段支气管以下,位于肺的周围部分。
肺癌的严重性不仅在于其高发病率和死亡率,更在于其对个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的极大破坏。因此,早期诊断是提高治疗效果的关键。通过规范化治疗和多学科联合诊治,可以显著延长患者的生存期。过去,晚期肺癌患者的总生存时间仅为2至4个月,而现代治疗手段已将这一时间延长至约30个月。
肺癌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但吸烟是公认的主要危险因素,约占85%以上的病例。此外,长期接触石棉、放射性物质、空气污染等环境因素,以及慢性肺部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也是肺癌的危险因素。遗传易感性在肺癌发病中也发挥一定作用,有家族史的人群发病风险较高。
肺癌的临床表现多样,早期症状较为隐匿,常见的症状包括持续性咳嗽、痰中带血、胸痛、呼吸困难等。随着病情进展,患者可能出现消瘦、乏力、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以及声音嘶哑、上腔静脉综合征等局部压迫症状。部分患者以转移症状为首发表现,如脑转移引起的头痛、恶心、呕吐等。
肺癌的诊断主要依赖影像学检查和病理学检查。胸部CT扫描是筛查和诊断肺癌的首选方法,可清晰显示肺部病变的位置、大小和形态。PET-CT有助于评估肿瘤的代谢活性和全身转移情况。支气管镜检查可直接观察支气管内的病变,并获取组织标本进行病理学检查。对于周围型肺癌,经皮肺穿刺活检也是常用的诊断方法。
肺癌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肿瘤的分期、分子分型、患者的身体状况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手术切除是早期肺癌的首选治疗方法,对于部分中晚期患者,手术联合辅助治疗如化疗、放疗、靶向治疗等,可提高疗效。对于晚期或不可手术的患者,以全身治疗为主,包括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
靶向治疗是近年来肺癌治疗的重要进展,针对肿瘤细胞的特定分子靶点,如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等,通过口服靶向药物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免疫治疗通过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识别和攻击肿瘤细胞,已在部分晚期肺癌患者中取得显著疗效。
总之,肺癌的早期诊断和规范化治疗对于改善患者预后、提高生存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早期筛查、精准诊断和个体化治疗,肺癌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同时,加强肺癌的预防宣教,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减少危险因素的暴露,对于降低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也具有重要意义。
周建明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北京大众健康科普促进会
扫一扫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