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肝癌介入术后的联合治疗方案

2025-07-01 13:37:21       3217次阅读

肝癌,作为全球范围内致死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治疗策略的不断进步和革新对于提高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介入治疗(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TACE)是一种通过向肿瘤的供血动脉直接注入药物的治疗方法,其主要目的是减少肿瘤体积,消灭亚临床病灶,并降低术后复发的风险。然而,根据最新的研究结果,单纯的TACE治疗并没有显著降低肝癌术后的复发率或改善患者的生存情况[1]。这一发现促使医学界进一步探索更为有效的治疗策略。

近年来,靶向治疗(Targeted Kinase Inhibitors, TKI)和免疫治疗(Immunotherapy, IO)因其针对性强和较小的副作用而成为研究的热点。TKI通过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信号通路,减缓肿瘤的生长速度;而免疫治疗则通过激活机体免疫系统,使其能够识别并攻击肿瘤细胞,从而增强抗肿瘤效应。这两种治疗方式的联合使用,已经在临床试验中显示出治疗肝癌的潜力和初步的有效性迹象[1]。

临床试验结果表明,介入治疗后联合TKI和IO治疗可以提高患者对治疗的响应率,并可能延长生存期。具体机制可能涉及介入治疗引发的局部炎症反应,这种反应可能增强免疫细胞的浸润和活性,而TKI和IO则进一步放大这种免疫反应,共同抑制肿瘤生长[2]。

然而,联合治疗方案的选择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肿瘤的生物学特性、患者的免疫状态和基因型等因素均会影响治疗效果。因此,未来治疗肝癌的方向可能更多地依赖于个体化治疗策略,结合多种治疗手段,以期达到最佳治疗效果[3]。

总结而言,肝癌的治疗正朝着多模式、个体化的方向迈进。介入治疗作为其中一环,在联合其他治疗手段时显示出一定的潜力。未来,随着更多研究的深入和新治疗手段的开发,肝癌患者将有望获得更有效的治疗方案,改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个体化治疗策略的实施,将依赖于对肿瘤生物学特性的深入理解、患者免疫状态的评估以及基因型的精确分析。通过这些信息,医生可以为每位患者设计出最合适的治疗方案,实现精准医疗的目标[4]。

随着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未来可能会有更多针对特定基因突变的靶向治疗药物问世,为肝癌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5]。此外,免疫治疗的进一步研究也可能揭示新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增强机体对肿瘤的免疫反应[6]。总之,肝癌治疗的未来是充满希望的,随着医学科技的进步,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有望得到显著提升[7]。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继续加大科研投入,推动肝癌基础研究和临床试验的深入开展。同时,加强多学科合作,整合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技术,为肝癌患者提供全方位的治疗和护理。此外,提高公众对肝癌的认识和预防意识,加强健康教育和筛查工作,也是降低肝癌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重要措施。

总之,肝癌作为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恶性肿瘤,其治疗和预防工作任重而道远。但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多学科合作的深入,我们有理由相信,肝癌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将得到显著提高,最终实现战胜肝癌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Lencioni R, Llovet JM. Modified RECIST (mRECIST) assessment for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Semin Liver Dis 2010; 30: 52-60. [2] Kudo M. Local regional therapy for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updated concepts and future perspectives. Liver Cancer 2018; 7: 1-10. [3] Zhu AX, Park JO, Ryoo BY, et al. Ramucirumab versus placebo as second-line treatment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following first-line therapy with sorafenib (REACH): a randomised, double-blind, multicentre, phase 3 trial. Lancet Oncol 2015; 16: 859-70. [4] Finn RS, Merle P, Granito A, et al. Outcomes of sequential treatment with sorafenib and regorafenib in patients with HCC: Additional data from the phase III RESORCE trial. J Hepatol 2018; 69: 353-8. [5] Kudo M, Finn RS, Qin S, et al. Lenvatinib versus sorafenib in first-line treatment of unresectable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a randomised phase 3 trial. Lancet 2018; 391: 1163-73. [6] Zhu AX, Kang YK, Yen CJ, et al. Ramucirumab after sorafenib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and increased α-fetoprotein concentrations (REACH-2): a randomis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phase 3 trial. Lancet Oncol

李建平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

下一篇X线检查在小细胞肺癌诊断中的作用与挑战
上一篇直肠癌风险降低:科学管理肠道健康的途径
联系我们/ABOUT US
  • 电话:010-87153955
  •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方庄1号院安富大厦1416室
  • 电邮:mail@dzjkkp.org
扫一扫 关注我们

版权所有 © 北京大众健康科普促进会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8047971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51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