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直肠癌,这一在全球范围内影响深远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给公共卫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幸运的是,随着医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结直肠癌筛查已经成为降低该疾病死亡率的关键手段之一。本文将详细探讨结直肠癌筛查的科学基础、多样化的筛查方法以及个体化决策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结直肠癌筛查的核心原理在于早期发现肿瘤或癌前病变,以便能够及时进行干预和治疗。该过程主要依赖于检测粪便中的肿瘤标志物或直接观察肠道内部情况来识别异常。具体筛查方法包括粪便免疫化学试验、高灵敏度愈创木脂粪便隐血试验、多靶点粪便DNA检测、结肠镜检查、CT结肠成像和软式乙状结肠镜检查。这些方法各有特点,共同构成了结直肠癌筛查的完整体系。
粪便免疫化学试验和高灵敏度愈创木脂粪便隐血试验通过检测粪便中的隐血来筛查结直肠癌的存在。这两种方法简便易行,但敏感性和特异性相对较低。相比之下,多靶点粪便DNA检测则通过分析粪便样本中的DNA片段来识别肿瘤,这种方法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肠镜检查是结直肠癌筛查的金标准,可以直接观察结肠内部,发现并切除息肉等癌前病变,是目前最直接有效的筛查手段。CT结肠成像和软式乙状结肠镜检查提供了非侵入性的筛查选项,尤其适合对侵入性检查有顾虑的患者。
针对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建议的筛查频率也有所不同。对于45至75岁的成年人,建议每年进行粪便免疫化学试验或高灵敏度愈创木脂粪便隐血试验,或者每三年进行一次多靶点粪便DNA检测。结肠镜检查则推荐每十年进行一次,而CT结肠成像或软式乙状结肠镜检查则每五年进行一次。如果粪便筛查试验结果呈阳性,则需及时进行结肠镜检查以明确诊断。对于76至85岁的老年人,个体化的筛查决策尤为重要。应根据个人的偏好、预期寿命、健康状况和既往筛查史综合考虑是否继续筛查。如果决定继续筛查,可参考45至75岁成年人的筛查方案。对于健康状况良好、预期寿命超过10年的成年人,建议继续筛查至75岁。
个体化决策的意义在于每个个体的健康状况、风险因素和偏好都有差异,因此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筛查方案。医生应与患者充分沟通,了解其健康状况和偏好,共同制定最合适的筛查计划。这种个性化的筛查方案有助于提高筛查的依从性和效果,减少不必要的医疗干预,同时也能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
总结来说,结直肠癌筛查是降低结直肠癌死亡率的重要手段。选择合适的筛查方法和制定个体化的筛查方案,可以及时发现早期肿瘤或癌前病变,实现早期干预和治疗,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预后。本文旨在帮助公众更好地了解结直肠癌筛查的原理和方法,助力结直肠癌的防治工作。通过普及筛查知识,我们期望能够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减少结直肠癌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共同为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做出贡献。
刘振
南阳市中心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