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黏膜上皮异型增生作为胃癌前驱病变,其在预防和治疗胃癌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癌前疾病和癌前病变是两个关键概念,它们与胃癌的发展密切相关,可能同时存在并相互作用。癌前疾病,如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等,是与胃癌相关的良性病变,存在转变为胃癌的风险。而癌前病变,包括胃黏膜上皮异型增生和肠上皮化生,已经是病理性变化的征兆,与胃癌的发生有着直接联系。
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疾病,其分类基于内镜和病理诊断,主要包括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又称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为主的炎症细胞浸润为特征,通常局限于胃黏膜的浅层。如果这种炎症持续不愈,病变有可能进一步发展,波及到胃黏膜的全层。
从组织学上看,慢性浅表性胃炎向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步骤:炎症、化生、萎缩、异型增生。从疾病演变的角度来看,这个序列是: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最终可能发展成胃癌。
正确认识癌前疾病和癌前病变,既不盲目恐惧,也不轻视,积极治疗并定期复查,是预防胃癌发生的关键。通过对胃黏膜上皮异型增生的早期识别和管理,可以有效地降低胃癌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预后。因此,了解和重视胃黏膜上皮异型增生在胃癌预防中的重要作用,对于提高胃癌早期诊断率和治疗成功率具有重大意义。
胃黏膜上皮异型增生是指胃黏膜上皮细胞形态和结构的异常改变,包括细胞核的增大、深染、形态不规则,以及细胞排列的紊乱。这种病变通常在胃黏膜的慢性炎症基础上发生,与幽门螺杆菌感染、不良饮食习惯、吸烟、饮酒等因素密切相关。胃黏膜上皮异型增生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随着病变程度的加重,发展为胃癌的风险逐渐增加。
在临床上,胃黏膜上皮异型增生的诊断主要依靠胃镜检查和活检。胃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胃黏膜的形态改变,发现可疑病变。活检则是取得胃黏膜组织标本,通过病理学检查明确病变性质。对胃黏膜上皮异型增生的准确诊断,有助于评估胃癌风险,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
治疗胃黏膜上皮异型增生的主要目的是消除病因、控制炎症、逆转病变,从而降低胃癌的发生风险。针对幽门螺杆菌感染,可以采用抗生素联合药物治疗,以彻底根除细菌。同时,改善饮食习惯,避免高盐、高脂、熏烤等刺激性食物,戒烟限酒,有助于减轻胃黏膜的炎症损伤。对于中重度胃黏膜上皮异型增生,还可以采用内镜下治疗,如内镜黏膜切除术(EMR)或内镜黏膜剥离术(ESD),以切除病变组织,防止癌变。
除了治疗外,定期复查也是管理胃黏膜上皮异型增生的重要措施。对于轻度病变,一般建议每年进行一次胃镜检查;对于中重度病变,复查间隔应缩短至半年或更短。通过定期复查,可以及时发现病变的进展,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总之,胃黏膜上皮异型增生作为胃癌的前驱病变,在胃癌的预防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正确认识这一病变,积极治疗和定期复查,可以有效降低胃癌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预后。作为消化科医生,我们应重视胃黏膜上皮异型增生的诊断和治疗,为患者提供科学、规范的医疗服务,助力胃癌的防控工作。
彭杰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