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作为一种全球范围内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的恶性肿瘤,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每年全球新增肝癌患者超过75万例,死亡人数超过69万。肝癌的发病原理涉及到细胞的基因突变和信号传导途径的异常激活,这些变化促使正常肝细胞转变为癌细胞,并进一步增殖和侵袭。致癌因素包括慢性肝炎病毒感染、酒精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等,它们通过长期刺激肝脏,导致肝细胞的基因突变。此外,遗传因素也在肝癌的发病中扮演着角色,某些遗传变异可能增加个体对肝癌的易感性。
肝癌的临床表现多样,早期症状较为隐匿,常见症状包括右上腹疼痛、乏力、体重下降、黄疸等。部分患者可触及肝脏肿大或出现腹水。这些症状往往在肿瘤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才出现,因此早期发现和诊断肝癌具有重要意义。
在肝癌的诊断过程中,影像学检查如超声、CT、MRI等,是发现和评估肿瘤大小、位置及是否有转移的重要手段。超声检查具有无创、便捷、经济等优点,可作为肝癌筛查的首选方法。CT和MRI则能提供更详细的肿瘤信息,有助于医生对肝癌进行准确的分期和评估。血液检查中的肿瘤标志物如甲胎蛋白(AFP)水平的升高,也是诊断肝癌的重要线索之一。AFP是一种胚胎期肝脏合成的蛋白,正常情况下成人血液中含量很低。当肝癌发生时,肿瘤细胞可重新合成AFP,导致其在血液中的水平升高。AFP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对于肝癌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当然,AFP升高也可见于其他肝脏疾病如肝炎、肝硬化等,因此需要与其他检查结果综合分析,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治疗肝癌的方法多样,包括手术切除、介入治疗、放疗、化疗和靶向治疗等。其中,手术切除是肝癌根治性治疗的首选方法,适用于肿瘤局限于肝脏、无远处转移的患者。介入治疗包括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和射频消融等,适用于不能手术切除或肿瘤多发的患者。放疗和化疗可作为辅助治疗手段,缓解症状、控制肿瘤进展。近年来,靶向治疗作为精准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能够针对肿瘤细胞特有的分子标志物发挥作用,减少对正常细胞的损害,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靶向治疗药物通过阻断肿瘤生长和扩散的关键信号通路,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血管生成,从而控制肿瘤的进展。常见的靶向药物包括索拉非尼、雷戈非尼、仑伐替尼等,它们主要作用于肿瘤血管生成相关的信号通路如VEGF/VEGFR、PDGF/PDGFR等。靶向治疗的适应症通常包括那些不能手术切除或已发生转移的肝癌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靶向药物,并监测其疗效和副作用。靶向治疗的成功实施,需要对肝癌的分子生物学特征有深入的理解,以及对患者个体差异的精准把握。
总之,肝癌的靶向治疗代表了精准医疗的新方向,为肝癌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公众应提高对肝癌的认识,一旦出现症状应及时就医,以便早期发现和治疗。同时,医学研究者也在不断探索新的治疗靶点和药物,以期进一步提高肝癌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率。随着对肝癌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未来有望开发出更多有效的治疗手段,为肝癌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郑鑫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