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作为人体内最大的器官之一,承载着代谢、解毒、免疫防御等多重重要职责,被誉为人体的“超级工厂”。然而,肝癌——这个潜伏在肝脏中的“沉默杀手”,正悄无声息地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肝癌的发病率在我国居高不下,每年新增病例众多,严重危害大众健康。因此,了解肝癌的相关知识,对于预防和治疗这一疾病至关重要。
一、肝脏的关键作用 肝脏位于人体右上腹部,是人体最大的腺体器官,其重量约占体重的2%。肝脏的主要功能包括:
代谢功能:肝脏参与蛋白质、脂类、糖类等多种物质的代谢过程,维持人体内部环境的稳定。肝脏通过合成和分解作用,调节血糖水平,促进脂肪代谢,并合成胆固醇、胆红素等重要物质。
解毒功能:肝脏能够将体内的有害物质转化为低毒或无毒物质,以保护身体免受损害。肝脏通过一系列酶促反应,将药物、酒精、重金属等有毒物质分解,降低其毒性,并通过胆汁排出体外。
免疫防御:肝脏通过产生抗体和清除病原体,参与人体的免疫防御机制。肝脏含有大量的Kupffer细胞,这些细胞能够吞噬和消化血液中的病原体,发挥免疫监视和清除作用。
凝血功能:肝脏合成多种凝血因子,对血液凝固和伤口愈合至关重要。肝脏合成的凝血因子包括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凝血因子VII等,这些因子参与血液凝固过程,预防出血。
二、肝癌的病理机制 肝癌是指起源于肝脏的恶性肿瘤,其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病毒性肝炎、长期酗酒、遗传因素等。肝癌的发展过程通常较为隐匿,早期症状不明显,导致许多患者在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
肝癌的病理类型主要包括肝细胞癌、肝内胆管癌和混合型肝癌。其中,肝细胞癌是最常见的类型,占所有肝癌病例的90%以上。肝癌的病理机制涉及多条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导致肝脏细胞的无序增殖和凋亡抑制。这些信号通路包括Wnt/β-catenin、PI3K/AKT/mTOR、JAK/STAT等,它们在肝癌的发生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
此外,肝癌的发生还与肝脏微环境密切相关。肝脏微环境中的炎症因子、生长因子、血管生成因子等,可以促进肝癌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转移。肝脏微环境中的免疫细胞,如T细胞、树突状细胞等,也参与肝癌的免疫逃逸和免疫抑制。
三、肝癌的临床表现 肝癌的早期症状较为隐匿,可能包括乏力、消瘦、食欲不振等非特异性表现。随着病情进展,患者可能出现上腹部肿块、黄疸、腹水等典型症状。此外,肝癌还可能通过血行和淋巴系统转移至其他器官,如肺、骨等。
乏力、消瘦、食欲不振:这些症状可能与肝脏功能减退、营养不良、代谢紊乱等因素有关。随着病情进展,患者可出现明显的消瘦、乏力,甚至恶病质。
上腹部肿块:随着肿瘤的生长,患者可在右上腹部触及到质地坚硬、表面不平的肿块。肿块可随呼吸活动,伴有压痛。
黄疸:当肿瘤压迫或侵犯胆管时,可导致胆汁排泄受阻,引起阻塞性黄疸。患者可出现皮肤、巩膜黄染,伴有瘙痒、尿黄、粪便变浅等。
腹水:肝癌可引起肝脏合成功能障碍,导致低蛋白血症,引起腹水。此外,肿瘤侵犯腹膜可导致腹膜转移,引起恶性腹水。
转移症状:肝癌可通过血行和淋巴系统转移至其他器官,引起相应症状。如肺转移可引起咳嗽、咯血、胸痛等;骨转移可引起骨痛、病理性骨折等。
四、肝癌的诊断与治疗 肝癌的诊断主要依赖于影像学检查(如超声、CT、MRI等)和血清学标志物(如甲胎蛋白AFP)。对于早期肝癌,手术切除是首选治疗方法,对于不能手术的患者,可以考虑射频消融、介入治疗等局部治疗手段。对于晚期肝癌,系统治疗(如靶向治疗、免疫治疗)成为主要治疗方式。
影像学检查:超声、CT、MRI等影像学检查是肝癌诊断的重要手段。超声可发现直径1cm以上的肿瘤,对肿瘤的大小、形态、内部结构等进行初步评估。CT和MRI可进一步明确肿瘤的位置、范围、有无侵犯邻近器官等,为手术切除提供重要依据。
血清学标志物:甲胎蛋白(AFP)是肝癌最常用的血清学标志物。AFP的升高往往提示肝癌的发生,但AFP的升高并非肝癌特有,还需结合影像学检查进行综合判断。此外,其他血清学标志物如异常凝血酶原(D
杨斌
赣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