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 SCLC)是肺癌中的一种亚型,其发病率与致死率均较高,给患者的健康带来极大的威胁。根据中国肿瘤登记中心的数据,全国肺癌的发病率高达57.3/10万,其中男性发病率为73.9/10万,女性为39.8/10万,均位居恶性肿瘤发病率的首位。在所有肺癌患者中,小细胞肺癌约占15%~20%。
小细胞肺癌具有高度的侵袭性、致死性和广泛的转移性。据统计,每年约有25万人死于小细胞肺癌,其致死率仅次于非小细胞肺癌。小细胞肺癌的侵袭性主要表现为肿瘤细胞生长迅速,容易侵犯周围组织和远处器官。其致死性主要体现在预后差,即使经过积极治疗,中位生存时间也只有1-2年。此外,小细胞肺癌的转移性也很强,约70%的患者初诊时已发生远处转移,以脑、肝、骨等器官为主。
小细胞肺癌好发于中老年人群,以男性多见。这可能与长期吸烟、空气污染等危险因素有关。小细胞肺癌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常见的症状包括咳嗽、咯血、胸痛、消瘦等。晚期患者还可能出现远处转移相关的症状,如头痛、黄疸、腹痛等。诊断主要依靠胸部CT、痰细胞学检查、支气管镜活检等检查手段。
小细胞肺癌的治疗以化疗为主,辅以放疗、手术等综合治疗。局限期患者经综合治疗后,中位生存时间可达18-24个月。而广泛期患者预后较差,中位生存时间仅6-12个月。因此,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提高小细胞肺癌患者生存的关键。
小细胞肺癌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研究发现其与神经内分泌细胞有关。小细胞肺癌细胞具有神经内分泌分化特征,可分泌多种神经内分泌激素,如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抗利尿激素(ADH)等。这些激素可引起相应的临床表现,如库欣综合征、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等,称为副肿瘤综合征。
此外,小细胞肺癌的发生与多种分子机制密切相关。研究发现,小细胞肺癌细胞中存在多种基因突变和异常表达,如p53、Rb、MYC等抑癌基因的失活,以及Aurora-A、Survivin等癌基因的激活。这些分子事件共同促进了小细胞肺癌的发生发展。因此,针对这些分子靶点的靶向治疗有望为小细胞肺癌患者带来新的治疗选择。
近年来,免疫治疗在小细胞肺癌的治疗中显示出一定的疗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PD-1/PD-L1抗体可阻断肿瘤细胞的免疫逃逸,恢复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反应。目前已有多个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中取得积极结果,为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总之,小细胞肺癌是一种发病率高、致死率高的恶性肿瘤。其侵袭性、致死性和转移性给患者的健康带来极大威胁。提高对小细胞肺癌的认识,加强早期筛查和综合治疗,是降低其发病率和致死率的重要措施。同时,针对小细胞肺癌的发病机制和分子靶点,开展新药研发和个体化治疗,有望进一步提高小细胞肺癌患者的预后和生存质量。
柴景伟
辽宁省健康产业集团阜新矿总医院
北京大众健康科普促进会
扫一扫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