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小细胞肺癌(NSCLC)是肺癌中最常见的类型,约占所有肺癌病例的85%。由于其高发病率,NSCLC的治疗一直是医学研究的重点。手术治疗作为NSCLC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其效果和安全性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存质量和预后。然而,在手术治疗过程中,心脏功能的损害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将详细探讨非小细胞肺癌手术中心脏功能损害的预防和应对策略。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手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脏功能损害风险。这些风险包括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呼吸衰竭等。心律失常是指心脏搏动的频率和节律发生异常,包括房颤、室颤等。心力衰竭是指心脏泵血功能下降,无法满足机体代谢需要的病理状态。呼吸衰竭是指呼吸功能严重障碍,导致低氧血症和(或)二氧化碳潴留。尽管这些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但它们对患者的健康和手术效果可能产生严重影响。
预防策略的实施是减少心脏功能损害的关键。术前评估是第一步,包括对患者的心脏功能进行全面评估,如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检查,以确定患者是否适合手术。心电图可以检测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心脏疾病。超声心动图可以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了解心脏泵血能力。此外,术前对患者的心脑血管状况进行系统评估,以预防心梗、脑梗、肺栓塞等心脑血管意外。心脑血管意外是指由于心脏和脑血管病变引起的突发性脑循环和(或)冠状动脉循环障碍,导致局灶性(或)全面性脑功能障碍或心肌缺血、心肌梗死。
术中管理也非常关键。麻醉管理是减少心脏功能损害的重要环节,应选择经验丰富的麻醉师,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麻醉方案。麻醉药物的选择、剂量和给药方式都可能影响患者的心脏功能。术中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特别是心电图和血压的连续监测,有助于及时发现并处理心律失常等问题。此外,手术操作也应尽量减少对心脏的压迫和牵拉,以减少心脏功能损害的风险。
术后管理同样重要。非小细胞肺癌手术后,患者需要密切监测心脏功能,及时发现并处理心衰、呼吸衰竭等问题。心衰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检查。呼吸衰竭的诊断需要结合动脉血气分析、胸部X线等检查。此外,术后的呼吸支持和适当的物理治疗也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减少心脏负担。呼吸支持包括氧疗、机械通气等,物理治疗包括呼吸肌训练、胸部理疗等。
总之,非小细胞肺癌手术中的心脏功能损害虽然风险存在,但通过综合的预防和应对策略,可以有效降低其发生率,保障患者的手术安全和治疗效果。正确的手术指征掌握、充分的术前准备、病员及家属的积极配合,以及医护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经验,是确保绝大多数手术治疗安全可靠的重要因素。通过这些措施,我们可以为患者提供一个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环境,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预后。
郑文川
汕头市中心医院
北京大众健康科普促进会
扫一扫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