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管癌是一种相对罕见但严重的肿瘤疾病,其发病率虽低,但由于胆管位置的特殊性,病情进展迅速,对患者造成极大的生理和心理痛苦。本文旨在从生理学角度深入解析胆管癌患者腹痛的原因及其相关机制,以便更好地理解这种疾病并指导临床治疗。
胆管癌的主要病理特征是胆管内壁细胞的恶性增殖。随着肿瘤的生长,胆管内腔逐渐变窄,最终导致胆道阻塞。正常情况下,肝脏每天分泌约800-1000毫升胆汁,胆汁中含有胆盐、胆固醇、胆红素等多种成分,对消化脂肪、排泄废物等生理过程至关重要。当胆道发生阻塞时,胆汁无法正常流入肠道,大量胆汁滞留在肝内胆管,导致胆管内压力不断升高。
胆管内压力的持续升高对胆管壁造成压迫,胆管周围的神经受到刺激,产生疼痛信号。这些疼痛信号通过腹腔神经传入中枢神经系统,引起患者出现腹痛。此外,胆汁滞留还会引起胆管炎、胆囊炎等并发症,进一步加重疼痛症状。
胆管癌患者的腹痛通常表现为持续性、进行性加重的右上腹疼痛,可放射至右肩背部。疼痛性质可为钝痛、绞痛或烧灼感,夜间症状加重。腹痛的发生与胆道阻塞的程度、胆汁滞留的量以及胆管炎等并发症的存在密切相关。
胆管癌腹痛的生理学基础在于胆道阻塞导致的胆管内压力升高和周围神经刺激。治疗胆管癌引起的腹痛,关键在于解除胆道阻塞,改善胆汁排泄,缓解胆管内压力,减轻神经刺激,从而有效控制疼痛症状。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手段包括内镜下胆道支架置入、经皮肝胆管引流等,以期改善胆汁流通,缓解腹痛。
内镜下胆道支架置入是一种微创治疗方法,通过内镜将支架放置于胆道狭窄或阻塞部位,从而恢复胆汁流动,减轻胆管内压力。这种方法创伤小、恢复快,适用于部分胆管癌患者。然而,支架可能发生移位、堵塞等并发症,需要定期监测和更换。
经皮肝胆管引流是一种经皮肤穿刺置管引流胆汁的方法,适用于内镜治疗无法实施或效果不佳的患者。通过在皮肤上制作一个小切口,将导管插入肝内胆管,将滞留的胆汁引流至体外收集袋中。这种方法可以迅速缓解胆管内压力,减轻疼痛症状。然而,长期留置导管可能增加感染风险,需要严格无菌操作和护理。
除了上述局部治疗手段外,胆管癌的综合治疗还包括化疗、放疗、靶向治疗等全身治疗手段。化疗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延缓病情进展;放疗可以局部控制肿瘤,缓解症状;靶向治疗可以针对肿瘤细胞的特定靶点,提高治疗效果。这些全身治疗手段可以与局部治疗手段联合应用,提高治疗效果,延长患者生存期。
总之,胆管癌患者腹痛的生理学基础在于胆道阻塞导致的胆管内压力升高和周围神经刺激。治疗胆管癌引起的腹痛,关键在于解除胆道阻塞,改善胆汁排泄,缓解胆管内压力,减轻神经刺激。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手段包括内镜下胆道支架置入、经皮肝胆管引流等局部治疗手段,以及化疗、放疗、靶向治疗等全身治疗手段。综合应用多种治疗手段,可以提高治疗效果,缓解疼痛症状,延长患者生存期。
程卓
第二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安亭新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