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作为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中最常见的类型,其发病率占成人NHL的30-40%。DLBCL的病理学特点与临床表现紧密相关,在此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其多器官受累的病理基础及当前治疗所面临的挑战。
病理基础
DLBCL的病理特征是快速增生的B细胞,形成无痛性淋巴结肿大,并且具有侵袭性,能够快速扩散至全身多器官,包括脾、肝、骨髓和中枢神经系统。这种多器官受累的现象,主要是由于DLBCL细胞表面缺乏特定分子标记,导致它们能够逃避机体的免疫监视,从而在体内广泛播散。DLBCL细胞的快速增殖和侵袭性是由于其基因层面的突变和异常激活,包括B细胞受体信号通路、NF-kB信号通路、JAK-STAT信号通路等。这些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导致B细胞持续增殖和存活,最终发展成为DLBCL。此外,DLBCL细胞还可能通过分泌细胞因子,促进血管生成和免疫抑制,进一步促进肿瘤的生长和转移。
临床表现
DLBCL病人最初的临床表现通常是无痛性淋巴结肿大,这种肿大可以发生在任何淋巴结区域,包括颈部、腋窝和腹股沟。随着病情进展,其他器官受累可能导致相应症状,如肝脾肿大、腹痛、发热、体重减轻等。DLBCL引起的发热、体重减轻等症状,与肿瘤细胞消耗、炎症反应和免疫紊乱等因素有关。此外,DLBCL侵犯中枢神经系统时,可导致头痛、恶心、视力障碍等神经系统症状。这些临床表现提示DLBCL已经侵犯到了全身多个器官,需要及时进行综合治疗。
诊断
DLBCL的诊断需要综合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组织病理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如CT和PET-CT,能够帮助识别受累的淋巴结及其他器官。通过对比增强CT,可以发现淋巴结的肿大和密度增高,而PET-CT则能够显示肿瘤的代谢活性,有助于评估肿瘤的侵袭性和治疗效果。组织病理学检查是确诊的关键,通过免疫组化等技术,可以识别B细胞来源并进一步分类。DLBCL的组织学特点包括大的B细胞、核仁明显、核分裂象多见等。免疫组化可以检测B细胞标志物如CD20、CD79a,以及生发中心标志物如Bcl-6、Fas等,有助于区分DLBCL与其他类型的B细胞淋巴瘤。
分子亚型
分子亚型是DLBCL预后和治疗选择的重要依据。根据基因表达谱,DLBCL可分为生发中心B细胞型(GCB)和非生发中心B细胞型(non-GCB)。GCB型预后相对较好,而非GCB型则具有更高的侵袭性。GCB型DLBCL的基因表达谱与正常生发中心B细胞相似,提示其可能起源于生发中心B细胞的恶性转化。而非GCB型DLBCL则具有多种不同的基因表达模式,可能起源于不同的B细胞发育阶段。不同分子亚型的DLBCL对治疗的反应和预后存在差异,因此需要根据分子亚型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治疗
目前,DLBCL的标准治疗方案是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化疗(R-CHOP),即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和泼尼松。利妥昔单抗是一种靶向CD20的单克隆抗体,能够特异性杀伤B细胞淋巴瘤。与CHOP化疗联合使用,可以提高DLBCL的缓解率和生存率。然而,并非所有患者都能从R-CHOP方案中获益,因此,新的治疗方法正在不断研究中,包括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和CAR-T细胞疗法等。靶向治疗如BTK抑制剂、PI3K抑制剂等,能够阻断DLBCL的关键信号通路,抑制肿瘤生长。免疫治疗如PD-1/PD-L1抑制剂,能够解除肿瘤的免疫逃逸,增强机体的抗肿瘤免疫。CAR-T细胞疗法则是将患者的T细胞体外改造,使其能够特异性识别和杀伤DLBCL细胞。这些新的治疗方法为DLBCL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选择。
治疗挑战
尽管R-CHOP方案有效,但DLBCL仍存在治疗抵抗和复发的问题。多器官受累增加了治疗的复杂性,需要综合考虑药物的器官毒性和疗效。此外,不同分子亚型和基因表达谱的患者可能需要个性化治疗方案。例如,非GCB型DLBCL可能需要更强的化疗
李颖
山东省立医院